新華社武漢2月17日電
題:大山深處“光明行”
新華社記者梁建強,、王斯班
天色初明,,薄霧輕籠,黨員張小明帶上工具包,,又一次出發(fā)了,。
這是他在崗的又一個春節(jié)假期。自2000年參加工作以來,,20余年間,,作為一名基層“網(wǎng)格員”,他一直負責湖北嘉魚觀音寺村,、大牛山村1000多戶人家的供電保障工作,。這里,是嘉魚最偏遠的山區(qū),。
“看似隔嶺相望,,一走就要半天?!睆埿∶鞲嬖V記者,,由于地處山區(qū)、村民居住分散,,“觀音寺村從東到西有10多里路程,。”
一路騎行,,來到觀音寺村的香菇種植基地時,,村支書何和生正與村民們一起采摘香菇,準備外運,。
“又來了?。 甭犚娔ν熊嚨捻懧?,何和生笑著向張小明打招呼,。
“是啊,來看看?!睆埿∶鲹]手回應,。
何和生介紹說,為了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近年來,,村里大力發(fā)展香菇種植?!芭潘?、灌溉離不開電力保障,張師傅經(jīng)常主動來看看線路情況,,平時也是隨叫隨到,。今年過年,香菇賣得俏得很,!”
離開香菇種植基地,,張小明來到茶葉種植戶高運林的家中,問起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
原來,,高運林家發(fā)展起了100畝茶葉種植,近幾年又新購置了電動制茶設(shè)備,?!耙慌_機器相當于幾個工人,機器能穩(wěn)定運行,,張師傅幫了大忙,。”他告訴記者,。
騎上摩托車,,張小明又來到一直牽掛著的78歲老人龔舉焱家中,把老人家中的線路又仔細檢查了一遍,。
前些年,,隨著農(nóng)網(wǎng)改造的推進,村民生活用電有了保障,,但因為家中貧困缺少經(jīng)濟來源,,龔舉焱老人一直還在用煤油燈。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張小明自己墊付錢,,幫助老人用上了電。
從那時起,,他與老人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每隔不久,,他就會提著水果、點心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干干家務。村里有多位建檔立卡的貧困老人,,他也記在心中,,老人有時沒有及時繳納電費,他時常幫助墊付,。
一路行,、一路看,每到一處,,村民們都熱情地與張小明打招呼,。看到張小明春節(jié)假期還在巡線,,有的村民還拿出瓜子,、糖果等,張小明笑著推辭,。
“一般情況,,春節(jié)時村里返鄉(xiāng)人員多、用電需求量大,,越是過節(jié),,供電的壓力越大,越不能疏忽大意,?!睆埿∶鞲嬖V記者。
20余載寒來暑往,,行走在山鄉(xiāng),,張小明已經(jīng)記不清走破了多少雙鞋;山間能夠行車的道路,,也是十分顛簸,,他的摩托車先后壞了3輛。
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他用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與堅守,,詮釋了作為一名黨員的擔當與盡責。
“看到群眾的家里都亮堂堂的,,生活越過越好,,就是最開心的事?!睆埿∶髡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