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報新媒體記者侯琎報道表里山河,,華光流年。歷史劃過山西這片古老的土地,,將源遠流長的古老文明徐徐寫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來山西考察調(diào)研,,為我省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殷殷囑托,,砥礪前行,。近年來,,山西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水平不斷提升,,云岡石窟保護和云岡學建設,、永樂宮壁畫保護,、平遙古城保護、文明探源工程,、晉綏邊區(qū)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等工作深入開展,正在書寫從文物大省走向文物強省的新篇章,。
中華文明探源,,陶寺啟程
6月的清晨,,氣溫漸升,,晨光從塔爾山方向而來,穿過夯土柱之間第12個狹縫,,這意味著這一天要迎來最長的白晝,?!跋摹比缂s而“至”,。人們觀察夯柱間的縫隙,,試圖理解春夏秋冬的規(guī)律。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探源之旅,,從襄汾陶寺出發(fā)。
▲夏至日,,陶寺遺址的觀象臺
陶寺遺址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四大早期都邑性遺址之一,,是研究中國歷史和古代文化,,感知中華民族精神內(nèi)涵的必經(jīng)之地,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石,,把中華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拔覀兛梢苑浅W孕诺卣J為,尋找‘最初中國’,,陶寺是有物證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陶寺考古隊隊長何駑博士給予陶寺遺址高度評價。
▲碧村遺址東門址發(fā)掘區(qū)
在呂梁市興縣碧村村北,,蔚汾河與黃河的交匯處,,距今4200年至3800年前的先民在此鎮(zhèn)守黃河,保一方安寧,,建立起家園,。這座山城成為迄今發(fā)現(xiàn)的晉陜大峽谷東岸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史前石城,,為揭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早期發(fā)展軌跡打開了新的窗口。今年3月,,碧村遺址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從陶寺出發(fā),發(fā)現(xiàn)“最初中國”,;在碧村駐足,,感受四千年前黃河岸邊的文明圖景。近些年,,山西扛牢文物資源大省責任,不斷用考古重大成果實證著中華民族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眾多舊石器,、新石器遺址基本構(gòu)建起中華早期文明的考古序列。運城西侯度遺址最新測年表明山西人類活動已有243萬年,;垣曲“世紀曙猿”的發(fā)現(xiàn)將靈長類出現(xiàn)的時間提前1000萬年,;翼城北撖,、芮城坡頭、沁水八里坪,、聞喜上郭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考古發(fā)掘均取得重要突破。
▲考古工作者在北白鵝墓地地下考古方艙中采集提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