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堃說,社區(qū)的救援能力已經(jīng)飽合了,,居民傾囊而出,,力量是有限的。與其沒吃沒住,,不如徒步求生,。
8月1日凌晨五點,雨還在下,,落坡嶺車站行車室的電話也打不出去了,,這意味著落坡嶺和外界聯(lián)系的最后一個通道也失靈了。劉堃和一位火車上認識的姐姐互留了電話,,約定彼此脫困后互報平安,,就和幾位急于回家的人上路了。他們經(jīng)歷了六個小時的跋涉,,穿越6個隧道,,走過懸空的斷橋、趟過沒膝的淤泥,,摔了兩跤,,行程12公里,中午時分走到三家店,。沿著大橋下來,,他們滿身泥濘地向正在路邊施工的中鐵三局求助,一行五人前往門頭溝區(qū)政府,,把落坡嶺的情況第一時間告訴了外面的人,。
在劉堃他們往外走的時候,,北京市由應急、消防,、公安,、武警等部門成立的突擊隊也一直在從公路,、鐵路、山路各個路徑向受困列車迂回挺進,,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列車救援工作組組長楊永軍說:“他們能走出來,,也堅定了前線指揮部沿著鐵路進行搜索的信心?!比绫娝苤?,17時55分,武警北京總隊機動第三支隊王峰帶領的40名突擊隊員抵達落坡嶺,,近千名乘客的生命通道,,就此打開。
徒步求生的動力是什么,?劉堃的回答很簡單,,他說:“我就想我兒子”,這是一位38歲的爸爸,,下個月,,兒子兩歲。
【媽媽】
張小莉是從張家口上的火車,這條路,,她不知道走過多少次,,但這一次,是從來沒有過的忐忑,,因為和她一起的,,還有三個孩子:女兒、侄女,、侄子——“光帶我一個孩子我就不會害怕,,因為我身上還擔了兩個別人家的孩子。萬一有什么問題,,我父母怎么辦,?他的父母怎么辦?還有我侄女,,她的父母怎么辦,?”
采訪的時候,那個四歲的小男孩,,在張小莉的懷抱里睡著了,。如果她不說,你不會知道那不是她的兒子,是她弟弟家的孩子,,管她叫姑姑,。在火車上,張小莉分到的方便面和火腿腸,,分發(fā)排序是這個孩子,、侄女、女兒,,剩下的才輪到自己——當然一般也剩不下,。
也是坐在落坡嶺2號樓2單元的樓梯上,張小莉抱著四歲的侄子,,遇到了開門出來到廣場送東西的李衛(wèi)國,。她向李衛(wèi)國求助有沒有一件干點的衣服,給孩子換上,,說這種時候,,就怕孩子感冒,。李衛(wèi)國不僅給她拿出來一件衣服,,還讓她進屋,因為覺得孩子“挺可憐的”,。張小莉這才想起,,外面那兩個大一些孩子,女兒王思雨和她的表妹,。她們四口人就這樣走進了安秀蓮,、李衛(wèi)國37平方米的家,那時,,屋里已經(jīng)有五位乘客:一對年輕情侶,、一個帶著公公看病的兒媳,還有她一道前來的舅舅,。
【奶奶】
67歲的安秀蓮年輕時就住這個社區(qū),,有三十多年了,;中間經(jīng)歷了母親去世,空了幾年,,八年前又和愛人住回來,,覺得這里清凈、空氣好,、社區(qū)里的人互相都認識,,后面還有一個小菜園——特別適合養(yǎng)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