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掙錢機會,,在懸崖村幾乎沒有過。爬山和背東西對村民們來說易如反掌,,村里有力氣的人都愿意來背鋼管,。
某色伍哈是第一個到的,他頭發(fā)污垢蓬亂,,臉色烏黑如鐵,,全身上下沾滿黃色的鐵銹,穿著一雙有幾個洞的解放鞋,。
某色伍哈不到6點就起床了,,起得太早,也沒有時間生柴火做早餐,,他帶著一副樹鉤,,一根3米長的背帶繩就摸黑下山。
懸崖村的人對于背東西上山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某色伍哈砍了兩根帶“亅”的樹鉤,,將鋼管一根根整齊擺放在兩根樹鉤上,再用繩子套住,,某色伍哈熟練地捆著,,“下面的鉤子可以起到支撐的作用”。
捆好以后,,用一根藍色的,,用來背小孩的背帶繩套上,,就背著上山了。
通常,,某色伍哈一次背6根1.5米的鋼管或者背2根6米的鋼管,。
5月14日,,孩子們攀登17段木梯,、滕梯,放學(xué)回家,。新京報記者陳杰攝
從今年8月28日開始,,除了下雨天,某色伍哈每天往返兩次,,40多歲的人,要和20歲左右的人背同樣重的東西,,某色伍哈搖著頭說:“山里的人只有力氣,,我不累?!?/p>
一趟上去,,需要休息6次,5個小時往返一次,。
村民都不帶水,,某色伍哈說,水沒地方放,,只有忍一忍,,實在渴了就在路邊撿一些空礦泉水瓶,喝幾滴剩下的水,。
這一天和某色伍哈上山的有6個村民,,一路上,村民們喘著粗氣,,偶爾有人咳嗽吐痰,,腳步邁得沉重,鋼管劃過路邊的樹枝和石頭,,輕輕震顫著發(fā)出低沉悅耳的嗡嗡聲,,背上的一排鋼管如曲譜。
村民們介紹,,最難爬的是近乎垂直的鋼梯,,靠的是手腳和腰部的力氣,爬多了,,腰會痛,,肩膀上磨出繭子,。
這個學(xué)期每頓飯有肉了
某色伍哈在背鋼管上山的時候,他的兩個女兒,,三年級學(xué)生某色小里,,學(xué)前班學(xué)生某色小花,透過學(xué)校大門的縫隙,,能看見大人們背著鋼管走過,。也許習慣了大人背東西,這一切在他們看得都比較平常,。
2014年,,勒爾村小學(xué)從懸崖村搬遷到山下。目前,,全校300個孩子,,住在山上懸崖村的孩子有20多個。
上個學(xué)期,,懸崖村的學(xué)生每個月都要回家一次,。如今,學(xué)校出于安全考慮,,規(guī)定以后只有在彝族年和寒暑假才會放假,。
其余時間封閉式管理,不允許出校門,。老師通常組織學(xué)生跳彝族舞蹈,、看電影,一些家長則下山來學(xué)??赐⒆?,送些物品。
校長吉克伍達介紹,,因為村小被多次報道名氣劇增,,今年9月開學(xué),增加了102名學(xué)生,,新來了4名支教老師,,加上先前支教的2位老師以及5名公辦老師,共11名老師,。
僅有的6間教室,,其中一間被當做男生寢室,住了40多人;老師也將3間辦公室騰出來,,用作學(xué)生的宿舍,,兩個孩子一張床,老師們共用6張辦公桌。
懸崖村學(xué)生中,,年齡最大的是陳心明,,今年14歲,讀四年級,,她有三個妹妹和一個弟弟都在這里讀書,。
在這個學(xué)期,陳心明發(fā)現(xiàn)來學(xué)校的人越來越多了,,有領(lǐng)導(dǎo),,有志愿者,有記者,,他們?yōu)閷W(xué)生們送來了衣服,,學(xué)習用品,給學(xué)校刷了外墻,。陳心明和弟弟妹妹們舍不得穿捐助的新鞋子,,“第一次穿新鞋要把腳洗干凈了再穿”。
學(xué)校的伙食也有了一些變化,,陳心明覺得,,比上學(xué)期好,上學(xué)期有時候沒有肉吃,,這個學(xué)期每頓飯有肉了。
10月12日,,記者在學(xué)??吹剑瑢W(xué)生們的午餐是包菜炒肉,,酸蘿卜葉子湯,。因為沒有餐廳,10個學(xué)生一組蹲在操場吃飯,,遇到下雨天就在教室走廊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