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普通話最標準的地方竟然不是北京,!是這個小縣城.....
與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因為獨特的歷史淵源,成為普通話語音采集地之一,,這是這個山區(qū)小縣對中國文化作出的獨一無二的貢獻。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兒,,人人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使灤平成為中外漢語愛好者的樂園,成為天然的“普通話體驗區(qū)”,。那么,,地理上并不屬于中心的灤平,為什么人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出北京,,向東北,過密云,,進入的第一個縣就是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
夏秋之交,灤河之畔,,群山環(huán)抱的灤平縣水草豐美,。甫進灤平,但見一個大大的石刻,,上書“普通話之鄉(xiāng)”,。置身灤平,猶如身處播音員中間,,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兒,人人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由于沒有兒化,、省字、尾音等語言習慣,,灤平話被認為“比北京話更接近普通話”,。有人開玩笑:“學普通話,原來學的是灤平方言,!”
“普通話之鄉(xiāng)”石刻
北京專家進村采集語音
灤平話音準分明,,字正腔圓,沒有兒化,、省字,、尾音等習慣,易于學習和推廣,。灤平成為普通話語音采集地之一
今年77歲的白鳳然,,精神矍鑠,對63年前發(fā)生的一件事情,,仍記憶猶新,。
1953年春天,灤平第四完全小學剛剛開學。14歲的白鳳然正在教室,,班主任叫他到辦公室來一趟,,兩位陌生人坐在那里。
白鳳然有些懵懂地站到兩個陌生人面前,。老師介紹,,這是北京來的專家,白鳳然有些手足無措,。
來人主動跟他打招呼:“小同學,,你別緊張,我們就是想讓你讀幾篇文章來聽,。”
只見他們隨手拿了一張報紙,,指著其中一篇文章讓白鳳然讀,。白鳳然大聲朗讀了一遍,中間幾個陌生字不認識,,也“秀才念半邊”地讀過去了,。
專家找來白鳳然的語文課本,讓他朗讀一篇已經(jīng)學過的課文,。這回,,白鳳然沒有停頓,一氣兒讀完,。
聽小學生讀課文,,兩位專家竟然一直在本子上記錄,有的地方還讓他停頓一下,,把某個詞重讀一遍,。讀完之后,兩位專家夸獎他:“讀得不錯,,你們平時在家里說話也是這個口音嗎,?”白鳳然點點頭。
灤平都是這么說話的,。同學校其他年級的3名同學也像白鳳然一樣,,當著專家的面朗讀了幾篇文章。如今,,當年朗讀文章的小同學年事已高,,和另外3名與專家交談過的村民一起,被尊稱為灤平的“語音七老”,。
山里小鎮(zhèn),,民風淳樸。這段小插曲、那兩個陌生人,,在學校里,、鎮(zhèn)子上傳了一陣,也就沒人談起了,。
他們當然無法知道,,兩個陌生人是當時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派出的語言專家,他們在為制定中國通用語言規(guī)范進行取音考察,,在灤平的金溝屯鎮(zhèn),、巴克什營鎮(zhèn)、火斗山鄉(xiāng)三地進行了語音采集,。
早在百余年前,,關于中國文字語音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問題就多次引起論爭。俗話說,,十里不同音,,在我們地域廣闊的國家里,讓天南海北的人自由交談,,仍是一項艱巨工程,。
新中國成立后,需要建立一套規(guī)范的通用語言體系,,并向全國推廣,。然而,依照何種標準形成最終的規(guī)范,,眾口難調(diào),,莫衷一是。
在這種背景下,,灤平在上世紀50年代初成為普通話語音采集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