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云南西雙版人盧榮新因犯故意殺人,、強奸罪,,一審被法院判處死緩。期間,,盧的家人不斷申訴,,2016年迎來轉(zhuǎn)機,家屬稱疑似真兇現(xiàn)身,。2017年1月6日,,云南高院對該案二審開庭,案件經(jīng)過一整天的審理最終公開宣判,,依法宣告盧無罪,,當庭釋放。
這結(jié)果一發(fā)布,,就得到司法實務界人士和社會輿論的熱議,。這起看似普通的無罪宣判案件,之所以令人振奮,,在于本案屬于一審被判死緩,,二審當庭改判無罪的不多見的司法判例。
不同于以往當事人常年申訴(如呼格吉勒圖,、聶樹斌等案),,該案是在二審過程中,法官經(jīng)過法定二審程序的正常審理,,實現(xiàn)了從死刑到無罪的驚天司法轉(zhuǎn)折,。
單從形式出發(fā),就殊為不易,。
按照刑訴法規(guī)定,,二審程序獨立于一審程序,有獨立的合議庭和法定審理流程,。刑訴法第252條規(guī)定,,二審法庭對于二審上訴案件,應當分情況處理,,其中當“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證據(jù)不足的”,,法定的處理方式包括“可以在查清事實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fā)回原審法院重新審理”,。
但刑訴法此處“可以……也可以”的立法措辭,客觀上導致的后果是,,二審法院即便對于一審結(jié)果認為不妥當?shù)陌讣?,也常會采取更委婉的方式,,發(fā)回原來的法院重審。結(jié)果常是幾次重審,、幾次重走一審程序,不僅浪費司法資源,,也讓當事人飽受司法冗余程序之苦,。
明明已經(jīng)是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為什么不能直接當庭改判,?這可用另一個詞去概括案件問題,那就是到底能不能直接“疑罪從無”,?
當庭改判與發(fā)回重審之間的程序差異,,往往讓人閱盡司法體制的玄妙所在。雖然“法不容情”,,但司法終究是人的操作和技術,,司法程序依然需要人的推動,不當庭改判給司法程序中的人留足余地,,但也讓案件跌宕起伏,,讓當事人久久無法收獲本該早點看到的正義。
遲到的正義非正義,,起碼是打了折的,,對于多年冤屈得不到糾錯的公民來說,最直接看到的,,依然是應來的結(jié)果早些來,,而不是再追問為何遲到,更不能是本可早點來卻未如期而至,。這也正是云南高院在像盧榮新涉嫌故意殺人,、強奸這樣指控嚴重的具體個案中,直接二審當庭改判的不易與可貴,。
能當庭改判無罪的案件就拋開那些復雜的考量,,徑自做出無罪判決,這本身是對疑罪從無原則的真正徹底遵循,。
人的生命與青春無可挽回,,也永遠不可能有補救的方法,哪怕有國家賠償在,。所以司法系統(tǒng)面對冤錯案時,,針對當事人申訴,能盡早給出結(jié)果就不應人為拖延,,能讓正義早來就別讓其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