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招商引來假“現代”,,邯鄲市因何被騙,?)
地方政府招商引資上當受騙,,直接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擔心得罪“財神爺”,,對假企業(yè)沒有乃至不敢進行認真的調查、審核,,才讓假企業(yè)有機可乘,。而其背后,是一些地方領導為了打造個人的短期政績,,患上了招商引資“饑渴癥”,。
爛尾的現代國際汽貿城配套住宅項目。
據中國房地產報報道,,2008年下半年,,自稱“韓國現代建設集團”的企業(yè)通過引資招商,多次與邯鄲市政府接洽,,經過一系列考察,、“認證”、簽約過程,,雙方在2009年正式舉行了“現代(邯鄲)國際汽車貿易城項目”簽約儀式,。后來,經過韓國現代集團發(fā)函確認,,與邯鄲市政府合作的所謂“韓國現代建設集團”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冒牌貨,,其真實名稱應為“現代RNC建設有限公司(韓)”,,與韓國現代集團沒有任何關系,。
招商招來“李鬼”企業(yè),耗費巨資后,,留下多個爛尾項目,,部分房產還被法院查封凍結。這樣的結局,,恐怕是邯鄲市政府怎么也想不到的,。
“李鬼”現代集團的騙局是怎樣得逞的?
照理說,,地方政府引進企業(yè),,要對企業(yè)進行基本的考察與資質審核,確認沒有法律上的風險之后,,才敢與其合作,。但邯鄲市政府與該“現代”集團的聯姻,卻連其名字都沒搞清楚:報道稱,,韓方企業(yè)提交的授權書中,,該企業(yè)名字的正確翻譯應該是“現代RNC建設有限公司(韓)”,而非現代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韓)“,。
這看起來像一個黑色幽默:在一般人看來,,容易上當受騙的都是個人或企業(yè)組織,,這種事無論如何也落不到集聚了各種智力資源的地方政府頭上。何況,,錯訛還出在最微不足道的企業(yè)名字上,。如果當地政府能夠審慎走完合作程序,這樣的bug或許完全可以避免,。
邯鄲市政府遇到“李鬼”現代集團,,現在不只是留下幾個爛尾樓盤的問題,更在于,,雙方簽署合同之后,,當地政府僅財政配套補貼就高達6億多元,而這些錢全都出自納稅人腰包,。隨著各個項目的爛尾,,這筆錢很可能打了水漂。
雖然,,這是一個個案,,但也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共性的招商引資邏輯。那就是在引進一些企業(yè)尤其是大企業(yè)的過程中,,怕招商項目泡湯,,或急于獲得政績,失去了對騙局的辨別能力,,最終陷入別人設計好的“套路”,,成了騙子砧板上的魚肉。
招商引資是地方拉動GDP增長的重要引擎,,這直接關涉到地方政府的稅收與財政水平,。而且,這還能吸納就業(yè),,促進地方治安穩(wěn)定,。而在根本上,這些又都是地方官員的政績,,招商引資的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官員的前途。
這其中,,一個最直接的表現是,,地方政府通過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的賣地,獲得不菲的土地財政收入,。在這種驅動之下,,甚至會出現官商合謀,有些地方官員即便發(fā)現招商項目是個騙局,,也會假裝不知情,,任由事情發(fā)展,。比如之前媒體報道稱,在河北省雞澤縣,,一項被列為省重點工程,、投資數億元、占地180多畝的招商引資項目被證明是騙局后,,當地官員竟然聲稱,,“騙子能騙政府什么?他一寸土地也帶不走,,政府不會有絲毫損失,,相反,隨著土地的不斷升值,,政府賣給別人還會賺不少,。”在這種邏輯之下,,地方政府放松警惕也是符合邏輯的事,。
當然,在邯鄲這起招商引資騙局中,,當地政府不太可能與假“現代”集團共謀,,畢竟,它是投入了真金白銀的,。但這背后若非有急迫的政績考量,,其也不會著急地連合作企業(yè)的名字都不核實下。這種急功近利的招商引資行為或可為各地鏡鑒,。當年相關的負責人,,也理應被依法調查,、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