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8日電(記者楊月)事實孤兒群體是由于父母重度殘疾,、服刑等原因,導致事實上無人撫養(yǎng)的孤兒群體,。近年來,,“貴州畢節(jié)兒童自殺事件”等讓該群體的生活困境走進公眾視野,事實孤兒最主要的救助困境之一就是“缺依據”,,由于法律對“孤兒”定義的內涵偏窄,,導致事實孤兒游走在法律保護和政府救助的邊緣地帶。近日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貴州藍皮書:貴州社會發(fā)展報告(2017)》指出,,貴州一些區(qū)縣在事實孤兒救助工作中成功探索出動態(tài)管理制度,、識別認定制度等有針對性的辦法,有效實現了為事實孤兒群體“掃盲區(qū)”的目標,。
“事實孤兒”即事實無人撫養(yǎng)兒童,。據北京師范大學兒童福利中心課題組根據全國20個省份的數據推算,截至2011年,,全國事實無人撫養(yǎng)兒童的總數可能在57萬左右,。專家認為,由于長期缺乏社會關注,,潛在的事實孤兒數量,,或許是一個更加龐大的數字。
然而目前,,事實孤兒的幫扶救助工作存在很多困難,。其未被納入孤兒救助體系的原因,主要在于制度難點尚未解決,。比如在法律對“孤兒”定義的內涵偏窄的情況下,,民政等部門在救助事實孤兒時感到有心無力,甚至有地方民政部門被審計,、財政等監(jiān)督部門警示,這樣做涉嫌挪用孤兒專項福利金,,因為事實孤兒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孤兒,。
報告指出,貴州省大方縣針對“缺依據”的困境,,大膽進行了一些嘗試,。作為全國第二批“適度普惠性”兒童福利制度建設試點縣,在事實孤兒救助中建立了動態(tài)管理制度,、識別認定制度,、數據資源共享制度、“1+4”幫扶機制等,,并在全縣推行“助居,、助學,、助醫(yī)、助困,、助養(yǎng),、助業(yè)”六位一體救助經驗,成功使得更多兒童得到制度化救助,,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事實孤兒的救助需要政府、社會,、公民多層面進行努力,。資料圖
“識別認定制度”具體來說,就是首先明確范圍,。比如確定此項工作中的所謂“事實孤兒”,,即為本地戶口的在讀貧困小學生中,家庭收入低于當地平均水平,,且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失蹤或改嫁,或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為殘疾的,,或父母服刑,導致一段時間失去生活依靠的,。
更多精彩請點擊:新聞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