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港媒指出,即使此舉真有“討好內地客”的企圖,,那也應該是用簡體字,,而非港臺通用的繁體字。再往下推論,,如果加了中文后的名牌就討好了內地客,,那么只用英文的名牌是否就涉嫌討好“外國客”呢?客觀地講,,中文名牌之所以被大范圍的使用,,是因為此舉能提高服務人員與客人之間的溝通效率,至于是否使用真名,,客人根本不會在意——他們更重視服務人員的服務質量,。而且,很多空服人員名牌上的英文名也并非身份證上的真名(很多香港居民身份證上的英文名實為中文譯名),,如此看來,,隱私問題也可不攻自破。
雖然事件最后以國泰航空的妥協(xié)而收場,,但“中英之辯”卻能反映出當下部分香港人的一些心態(tài)和立場,。據(jù)港媒報道,有國泰員工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不愿意用中文名的原因是“土氣”,,欠缺“高尚的洋化色彩”,影響結交“高端洋化人士”的機會,,降低“脫貧”幾率,。有學者立即指出,這種想法是“奴化教育”的結果,。
據(jù)港媒分析,,國泰航空提出使用中英文名牌的本意是提高服務質量。這家虧損近6億港元的香港本土企業(yè),正經歷著轉型之痛,。人們旅游模式的轉變,,市場競爭之激烈,讓國泰航空不得不以服務質量作為經營重點以求生存,。國泰員工不與公司共度時艱,,反耍起小性子,對舉措諸多阻撓,,令人不得不為國泰航空捏把汗,。此外,“討好內地客”之說也頗值得反思:如今的香港,,到底怎么了,?(綜編/海外網吳正丹)
延伸閱讀:一道繁簡轉換題 竟被部分港人稱為“文化侵略”
據(jù)香港東網5月16日報道,有網民在臉書群組“不愿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上發(fā)貼,,表示就讀官辦小學二年級的孩子,,電腦科功課需要將繁體字的句子改寫為簡體字,身為家長對此大為反感,,直言香港人不需要學寫簡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