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俗稱“太空加油”是建設空間站核心技術之一,,而承擔該項技術突破的重任就落在天宮二號和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的肩上。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號發(fā)射入軌,,隨后經過5次軌道控制建立交會對接姿態(tài)。4月22日對接成功,,次日7時26分,,推進劑補加試驗開始,這是天宮二號與貨運飛船進行的第一次推進劑補加,,也是中國首次推進劑補加試驗,。4月27日19時07分,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完成,,實現了“太空加油”技術突破,。
空間科學實驗是天宮二號任務的重要內容,在軌運行期間,,開展了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tǒng)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y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其搭載的世界首臺空間冷原子鐘可以將航天器自主守時精度提高兩個數量級,,大幅提高導航定位精度,,完成了全部既定測試任務,實現3000萬年誤差小于1秒的預定目標,,將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至2個數量級,。搭載的伽馬暴偏振探測儀完成了伽馬射線暴瞬時輻射的高精度偏振探測。
攜手建設“天和”
天宮二號完成了歷史使命,,即將迎來謝幕時刻,。中國空間站建設籌備工作和相關實驗項目的征集工作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據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中心應用發(fā)展中心主任張偉介紹,,中國預計在2020年發(fā)射空間站核心艙,,2022年左右發(fā)射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之后把3個艙形成“T”字形構型,,構成完整的空間站。預計空間站將從2022年之后開始運行,,在軌10年以上,。
2018年11月初,第十二屆珠海航展開幕,,觀眾興奮地發(fā)現,,中國“天和”空間站核心艙1∶1實物模型赫然呈現在展臺上,這是其第一次和公眾見面,。整個空間站核心艙全長接近17米,,直徑4.2米,是未來中國空間站的指揮控制中心,。據了解,,“天和”額定乘員3人,乘組輪換時最多可達6人,,建成后將成為中國長期在軌穩(wěn)定運行的國家太空實驗室,。其基本構型包括核心艙、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每個艙段規(guī)模20噸級,。核心艙包括節(jié)點艙、生活控制艙和資源艙3部分,,有3個對接口和兩個停泊口,。對接口用于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及其他飛行器訪問空間站,,停泊口用于兩個實驗艙與核心艙組裝形成空間站組合體,,另有一個出艙口供航天員出艙活動。核心艙軸向長度16.6米,,大柱段直徑4.2米,,小柱段直徑2.8米,,主要用于空間站的統(tǒng)一控制和管理,以及航天員生活,,具備長期自主飛行能力,,能夠支持航天員長期駐留,支持開展航天醫(yī)學和空間科學實驗,。
央視網消息: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今天(13日)透露,,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完成全部拓展試驗,計劃于北京時間2019年7月19日擇機受控離軌并再入大氣層
人民日報北京7月13日電 (余建斌,、鄧孟)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根據計劃安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完成全部拓展試驗,,計劃于北京時間2019年7月19日擇機受控離軌并再入大氣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