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5日9時02分
一枚代號“1059”的導彈直沖云霄
大約8分鐘后
成功命中目標的消息傳來
后來,,“1059”被命名為“東風一號”
成為我國第一枚國產地地導彈
從這天起
中國沒有導彈的歷史結束了
“東風”起,,中國強,!
“東風一號”導彈的發(fā)射,經(jīng)歷了非常艱難曲折的過程,。
1955年10月,,火箭技術專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力從美國回到祖國。不久后,,他起草的《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yè)的意見書》被送進中南海,。
1956年10月,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錢學森任院長,。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研發(fā)尖端武器十分困難,。錢學森編撰了一部基礎教材《導彈概論》,啟迪了我國第一代從事導彈和火箭研制的航天人,。
1957年12月,,我國開始仿制蘇聯(lián)的P-2近程導彈,將P-2導彈在我國的仿制型號命名為“1059”,。當時制定的目標是,,在1959年9月前完成仿制任務,爭取在10月國慶節(jié)期間試射,,向新中國成立10周年獻禮,。這也是導彈代號定為“1059”的原因。
而正當研究任務進入決戰(zhàn)階段時,,蘇聯(lián)單方面撕毀協(xié)議,。在甘肅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的蘇聯(lián)援華專家分批撤離回國,并帶走了全部教案和技術資料,。
面對異常困難的局面,,廣大科研人員迎難而上攻堅克難。
1960年11月5日,,在酒泉發(fā)射場,,“1059”導彈昂首矗立在發(fā)射陣地,蓄勢待發(fā),!
吳謙: 武器裝備的具體部署地點事關軍事秘密,但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挫敗任何形式“臺獨”分裂勢力的能力始終都在,意志堅定不移。
臺灣“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10月18日援引《南華早報》的報道稱,,大陸東南沿海的導彈基地已升級,配備先進的“東風-17”超音速導彈,。
近日,火箭軍某導彈旅展開了一場復雜環(huán)境下全天候作戰(zhàn)能力綜合演練,,在真打實備中歷練“東風快遞員”的應戰(zhàn)能力,。
原標題:臺媒密切關注:殲-20之后,,東風-17也來了!臺媒日前再度關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導彈的話題,,稱解放軍部署了更加先進的導彈,,以“對臺灣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