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讓新疆綿羊尾巴變短了 基因編輯短尾細毛羊新種質首獲成功
這是8月6日在新疆綿羊分子育種試驗基地拍攝的基因編輯的短尾細毛羊(左)和野生型長尾細毛羊,。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同為細毛羊,,身后的尾巴卻一長一短,這似乎是眼前兩只羊在外表上的唯一不同,。不過,,其中卻大有“講究”。作為中國農業(yè)大學與新疆畜牧科學院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經過五年努力,,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獲得基因編輯短尾細毛羊,這是兩只細毛羊之所以外觀出現(xiàn)差異的重要成因,。
這是8月6日在新疆綿羊分子育種試驗基地拍攝的基因編輯的短尾細毛羊(左)和野生型長尾細毛羊,。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新疆畜牧科學院研究員劉明軍介紹,尾長是家養(yǎng)綿羊品種的顯著特征之一。但長尾易引發(fā)感染性疾病,,還會影響自然交配,降低繁殖率,,細毛羊也會因污染導致羊毛品質降低,。因此,長尾羊在羔羊階段需要斷尾,。
8月6日在新疆綿羊分子育種試驗基地拍攝的基因編輯綿羊。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斷尾耗費人力,、物力,羔羊還可能會因斷尾引發(fā)感染,,造成發(fā)育受阻影響生產性能,,甚至導致死亡。培育不需要斷尾的優(yōu)良短尾綿羊品種,,是世界綿羊育種的目標之一,。”他說,。
在新疆畜牧科學院,,中國農業(yè)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李孟華(左二)帶領團隊成員進行細胞免疫熒光實驗(8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為解決種質資源這一難題,,中國農業(yè)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李孟華教授團隊與新疆畜牧科學院劉明軍研究員團隊利用野生帕米爾盤羊與西藏綿羊雜交群體以及哈薩克羊與特克塞爾羊雜交群體,,在跨物種雜交后代的非整倍體染色體重組與組裝,、生產性能和體型外貌相關候選基因挖掘和驗證、基因編輯創(chuàng)制新種質資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項研究成果近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