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遺址是紅山文化晚期一處大型祭祀遺址群,,發(fā)現了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群和大量玉質禮器,。遺址內的高等級墓葬以玉器為重要隨葬品,,可能將其視作通神的工具,。
龍山文化彩繪龍盤山西博物院藏
20世紀70年代末,,考古學家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發(fā)現了在盤中“沉睡”數千年的“龍”,。彩繪龍盤為灰褐色陶胎,,通體磨光,,盤底用紅彩涂成圓面,盤身內紅灰相間的蟠龍圍繞紅色圓面盤旋,,身體飽滿而外張,,沉穩(wěn)強健,威嚴神秘,,是罕見的藝術珍品,。這樣的龍盤只在陶寺墓地5座大型墓葬中發(fā)現,且每座墓葬中只有一件。它們與一批具有禮器性質的器物同出于大墓,,充分說明在這個處于早期國家形態(tài)的社會中,,已經將龍作為崇拜的圖騰。
陶寺遺址距今約4300年—3900年,,發(fā)現了城市,、宮殿、王墓,、青銅器,、觀象臺、文字以及象征王權的禮器等,。這些發(fā)現表明陶寺遺址已經形成了早期的國家形態(tài),。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分析,陶寺遺址與史籍所載的“堯都平陽”非常吻合,。
三星堆文化龍形銅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龍形銅飾出土于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八號祭祀坑,。龍張口露齒,獠牙咬合,;上吻甚長,,向后勾卷;龍頭部頂一物,,結合七號坑出土的同類器物推斷其為銅牙璋,;眼為“臣”字形;右側龍角幾近完整,,龍角細長,,向后卷,左側龍角僅余根部,;龍耳向后勾卷,;龍身兩側皆有前腿和足,呈伏臥狀,,腿部短粗似獸腿,,足部有兩趾,應為獸足,;龍身呈管銎狀,,斷口完整,為鑄造形成,,應與其他部件相接,。
三星堆遺址出土了許多帶有龍形象的文物,如青銅龍柱型器,、青銅爬龍器蓋、青銅持龍立人像以及青銅神樹上的龍,表現了古蜀人對龍的崇拜,,反映了龍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