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問到底丨仿蝠鲼柔體潛水器走紅這條“魚”有何神奇,?
蝠鲼(fúfèn)是一種海洋魚類,因游泳姿態(tài)與夜里飛行的蝙蝠相似而得名,。這兩天,,一條“蝠鲼”在網上刷了屏。其實,,它并不是真正的“蝠鲼”,,而是人類制造的潛水器,全名是仿蝠鲼柔體潛水器,,由我國西北工業(yè)大學航海學院團隊自行研制,。這種潛水器有何不凡之處?
仿蝠鲼柔體潛水器
配備哪些“神器”,?
十多名工作人員正拉著繩索,,慢慢將仿蝠鲼柔體潛水器放進海中,和真蝠鲼相比,,它只缺一條尾巴,。很快,,這個潛水器就把珊瑚礁的畫面拍攝下來,,并回傳到相關系統(tǒng)中。
總臺記者秦祎:我旁邊的是720公斤級仿蝠鲼柔體潛水器,,它前面兩個像眼睛一樣的部分是它的光學攝像頭,中間的部分是聲吶,,上面是超短基線定位系統(tǒng),,腹部兩側裝有側掃聲吶,背鰭的位置還裝有北斗導航系統(tǒng),。
從2006年開始,,研發(fā)團隊就外形設計、胸鰭動作,、游動姿態(tài)等細節(jié)入手,,不斷優(yōu)化潛水器的各項功能。他們的目標不僅是讓仿生潛水器游得更像魚,,甚至要比真魚游得更好,。
西北工業(yè)大學航海學院博士路陽:我們先觀察生物游動的姿態(tài),再觀察生物解剖的標本,,通過我們身后的這些實驗設備,,采集力的傳感系數、電流功率的示數以及它的位移和流場信息,,分析它如何游得快,,游得更高效。
仿蝠鲼柔體潛水器
如何助力珊瑚礁保護,?
仿蝠鲼柔體潛水器都有什么用呢,?近日,仿蝠鲼柔體潛水器首次實現了對我國南海珊瑚礁生長情況監(jiān)測,。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段視頻,,就是仿蝠鲼柔體潛水器拍攝到的南海珊瑚礁。針對我國南海海域面臨長棘海星暴發(fā)的情況,,它可以通過實時作業(yè),,回傳成像,達到及時預警,、處置的效果,。
多場景應用
仿蝠鲼柔體潛水器有哪些絕技?
研究團隊已研制出了10公斤至720公斤級共六型仿蝠鲼柔體潛水器,,可以說是實現了譜系化開發(fā),。它們各有何功能呢?
據團隊介紹,,譜系化潛水器從設計之初即面向不同應用場景:
10公斤級及20公斤級主要應用于海洋科教,、海洋牧場及珊瑚礁生態(tài)監(jiān)測;
百公斤級續(xù)航時間長,,下潛深度深,,可以進行范圍更廣的海洋大數據采集。
去年,,460公斤級樣機通過了南海1025米深度測試并實現了60天滑翔,多型仿蝠鲼潛水器累計已完成超200次作業(yè),,實現了我國仿生水下裝備走向實用化的技術應用突破,。目前,團隊正在進行仿生潛水器從單一到多條群游的研究,。
西北工業(yè)大學航海學院博士郝藝偉:單體它的續(xù)航時間,、載荷能力、航程能力都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們做集群,,就可以先遠距離地航行,,當到達了指定的任務區(qū)域之后,它可能搭載著不同的載荷,,就可以完成各自的分工,。
根據團隊計劃,,小型仿生潛水器的集群化應用將于明年變成現實,,真魚和仿生魚混游的科幻場景將不再是想象。
仿蝠鲼柔體潛水器入海
怎樣防止被吃,?
很多網友好奇,,包括仿蝠鲼柔體潛水器在內的仿生潛水器在海洋中,會不會被鯊魚吃掉呢,?
西北工業(yè)大學教授曹勇:通常情況下,,小樣機工作的場景,是在人為可控的范圍內,,我們的大樣機翼展4米多,,通常情況下鯊魚是不會觸碰它的,年齡比較小的虎鯨是比較調皮的,,它可能會用尾巴進行破壞,。我們也有相應的措施,就是通過這種聲的方式來警告或者驅離,。其實我們更害怕的是微生物的附著,,附著多了之后會影響它的航行問題。
目前,,我們也在積極尋求外方的合作,包括跟中科院的寧波材料所,。我們給它表面涂一層相當于水凝膠的一種物質,,這種物質是親水性的,會讓這些微生物誤以為這就是海水,,就可以避免這些微生物的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