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是一年的尾聲,,是萬物蟄伏,、休養(yǎng)生息的季節(jié),。千年前的冬季是怎樣的圖景,?取暖的爐火,、醇香的熱飲,、熱鬧的聚會……答案就藏在敦煌壁畫與文獻中,。
冬日敦煌的保暖秘笈
進入冬天,,北方地區(qū)開始集體供暖,,古代敦煌人則靠一膛暖爐來取暖,。古代設爐取暖是件大事,,每年十月初一才可進暖爐炭,。敦煌文獻《壬午年酒破歷》中提到:“十月一日戒火,造飯面壹斗,?!彼^“戒火”,,一方面指避諱直言生火、置火,,另一方面強調(diào)取暖時注意防火安全,。
敦煌文獻S.6452《壬午年酒破歷》
如果覺得爐火還不夠溫暖,古人還有一種選擇——溫泉,。一千多年前古人就已修建溫室浴池,,并配備完善的引水、排水系統(tǒng),。三五親友聚在一處小院中,,伴著紛飛的雪花泡在暖湯里,驅(qū)散寒意,。
莫高窟第302窟-湯水浴-北周
離開溫暖的室內(nèi)則需要“全副武裝”,。在莫高窟第46窟的一尊塑像中,男子眉目低垂,,頭戴一頂風帽,,帽檐緊貼額頭,,形狀看上去很像如今的飛行員皮帽。冬日抵御風寒的衣物需要厚重給人以安全感,,敦煌壁畫上的蒙古族供養(yǎng)人喜歡穿窄袖袍,,這種袍服行動便利、保暖性強,,長可至踝,、短能護膝。如果還覺得寒風刺骨,,可以用動物皮毛制成皮裘,,將冷空氣隔絕在外。
莫高窟第46窟-弟子(風帽)-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