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歷丨真香,!原來在漢代,,山東人就吃煎餅啦!
說到山東,,很多人首先想到煎餅卷大蔥
其實,,山東煎餅能卷一切!
今天,,我們跟著一個鐵鏊(ào)
回顧一下山東人吃煎餅的悠久歷史
01
“師傅,,俺要一個煎餅!”
“師傅,,俺要一個煎餅,!”
“好嘞~”
起火,架鏊,!
把柴火放進鐵鏊中空的“肚子”里
等鍋熱了,,調好面糊
在鏊面上攤平
不用等多久,,香氣撲鼻而來
熱乎乎、香噴噴的煎餅就出鍋啦,!
這只鐵鏊子鏊身圓圓
鏊面微微上鼓
鏊邊略微下斜并下折
下面三條腿支著鏊身
這構造,,絕對保證受熱均勻
△ 漢鐵鏊子(左)與現(xiàn)代的老式鐵鏊,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沒太有差別,。
要不是它身上斑駁的使用痕跡
這場景看著好像目前街邊隨處可見的煎餅攤
由此可見,煎餅在我國的悠久歷史
02
你敢信,,新石器時代人們就會烙餅了,!
作為攤煎餅必不可少的工具
鏊的歷史很是久遠
不僅從古至今一直在用
連名字都沒有變過
早在
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
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有鏊的存在
△河南省滎陽市廣武鎮(zhèn)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鏊
曾有人認為我國的面食技術
是漢代時從域外傳入的
但是陶鏊的發(fā)現(xiàn)和確認
證明新石器時代我國已掌握
傳統(tǒng)的烙焙食物技術
03
從“餅”開始,東方面食體系如何建立,?
雖然新石器時代就有了鏊
但餅的歷史卻沒那么久遠
這還要從小麥說起
4000多年前,,小麥傳入中國
由于古代以粒食為主
最初人們直接將麥粒蒸熟了吃(即“麥飯”)
口感和味道都不如
國產的粟(即小米)和黍(即黃米)
△河南洛陽出土的漢代的綠釉陶推磨俑,,中國農業(yè)博物館藏
直到漢代
制作粉料的石磨在民間廣泛使用
更適合磨成粉食用的農作物麥
替代了黍,、粟成為中國的主食
也是這一時期
中國面食制作技藝有了很大提高
出現(xiàn)了品種豐富的“餅類”制品
漢代劉熙的《釋名·釋飲食》就記載了
蒸餅、湯餅,、髓餅,、金餅、索餅等名稱
對應現(xiàn)代的饅頭,、面條,、燒餅等多種面食
中國飲食文化特別是北方飲食文化
由“粒食文化”進入“粉食文化”
東方面食體系也逐漸發(fā)展形成
△文博日歷丨“嘗”一口千年前的唐餃→
鏊,一“烙”幾千年
在莒縣所在的山東日照市
嵐山煎餅已被列入
第五批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果今天你不知道吃什么
不妨嘗試一下
用餅薄如紙
香甜可口的煎餅卷一切
一起品味鏊子上的齊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