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不少當?shù)厥忻衲矫麃砜词垺>┤A時報記者陶冉攝
石龍左側(cè)的一塊石頭上,按原狀復制的石虎也已受損,。
府河和南河的匯合處即是“江口沉銀”的地方。
原標題:無證據(jù)證實石龍有關張獻忠沉銀
近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qū)江口鎮(zhèn)石龍村的石龍清淤維護工程正式啟動,,當?shù)亓鱾鞯耐{“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被認為與明末張獻忠在此處附近“江口沉銀”有關,,甚至被稱為“尋銀訣”,更增添了石龍的神秘感,,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
京華時報記者從彭山文物部門了解到,文獻記載該石龍雕刻于宋代,、張獻忠“江口沉銀”發(fā)生于明末,,并無文獻、出土文物等證據(jù)證明兩者之間存在關系,,流傳的童謠也未明確指向張獻忠“江口沉銀”,。
雕刻在山溝里的石龍
石龍雕刻位于石龍村的石龍溝,在山溝里的一處半山腰上,。昨天下午,,京華時報記者趕到現(xiàn)場時,多名當?shù)厝苏谑埾路蕉哑鍪^,,準備做成堡坎,,防止石龍周圍再被泥土及滑坡掩埋。
石龍的龍頭朝下,,龍尾朝上,,龍身盤踞在石壁上,龍鱗龍爪清晰可見,,活靈活現(xiàn),,但龍尾附近仍被泥土覆蓋,尚未完全清理干凈,。龍身左側(cè)有一條細細的清泉從山上流下,。
彭山區(qū)文管所的文物保護管理員趙尚春也正在這里忙活。他介紹,,該石壁材質(zhì)為紅砂石,,浮雕有鏤空部分,,龍頭位置原有一處方口井,象征著石龍在吸水,,雕刻于宋代,,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因年代久遠,,被泥土覆蓋,,但龍身左側(cè)的清泉始終未斷流。
彭山區(qū)文管所所長吳天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該石龍是全國少見的,、保存完整的高浮雕摩崖造像,造型完美,、雕刻精湛,,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趙尚春介紹,,文革時期,,因山體滑坡、雨水沖刷,,石龍再次出現(xiàn),。1982年,當?shù)卮_定要清理石龍上的泥土,。1984年春,,彭山縣文管所將覆蓋物清除,石龍方展現(xiàn)全貌,,當時他們在龍頭旁修建了一個水池蓄水,。但因資金緊張疏于維護,時間久了,,水池及部分石龍龍體又被泥土覆蓋,。
在爭取到資金后,經(jīng)四川省文物管理部門批準,,今年3月14日,,石龍清淤維護工程全面啟動,被掩埋的龍頭和龍身將再次現(xiàn)世,。彭山區(qū)外宣辦副主任梁衛(wèi)東介紹,,他們預計將在今年五一假期前完成清淤維護工程。
童謠指石龍石虎蘊含財富
石龍左側(cè)的一塊石頭上,,還有一尊石虎,。當今的彭山縣志記載,石龍鑿于原宋代伏虎寺(今不存在)山門外,,與之相對的石虎在文革期間已被損毀,,后當?shù)卣赵瓨臃略煲蛔穑蚴馁|(zhì)量不夠好,,虎頭又自然損毀,。
據(jù)當?shù)匚墓懿块T介紹,相關文物專家通過對該石龍的雕刻藝術進行研究,,推斷該石龍雕刻于宋代,,至今應有千年歷史。
清朝嘉慶年間《彭山縣志·雜識》已對該石龍有記載,,“石龍,,彭山縣治東十五里。其形肖龍,,首爪蜿蜒,,髻髭迸露,鱗甲崢嶸,,有持雨拿云之勢,,長三、四丈許,,若經(jīng)神工鬼斧者然,,與石虎山相對。諺云:‘石龍對石虎,,金銀萃山藪’蓋即此也”,。當今的彭山縣志稱,石龍系高浮雕,,長17米,,身徑0.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