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權比識字更重要”,。這是北京農家女文化發(fā)展中心和婦聯(lián)合作掃盲時提出的口號,。
謝麗華認為,“賦權”在精神扶貧上依然很重要,,應該讓農村婦女掌握心理健康知識,、法律知識、婦女權利,,提高她們的自信心,。
精神上的扶貧需要團體的支持,,然而,在廣大的中國農村,,真正屬于婦女的社會團體和組織卻是鳳毛麟角,。
“在楊改蘭事件中,看不到社會上支持的網(wǎng)絡和系統(tǒng),,不管是社會組織,,還是群眾團體都是缺位的”,謝麗華覺得,,如果楊改蘭所在的村里有一個屬于農村婦女的組織,,哪怕只是一個小組,或許對楊改蘭有很大的幫助,。
而在各地籌建農村婦女組織,,正是謝麗華20多年來一直所堅持的目標。通過農家女與婦代會,、村委會等組織合作,,讓婦女廣泛地參與到如農家女書社、心理健康知識小組,,從中挑選能夠代表婦女利益,、建言建策的婦女骨干,作為農家女的“種子”,,像滾雪球一般,,把處于邊緣地位的婦女吸引進來。
自殺干預少得可憐
一年又一年,,故事悄悄發(fā)生著……
然而,,在農村婦女自殺率下降的背后,悲劇也時有發(fā)生,。
從1993年創(chuàng)辦《農家女》以來,,無法統(tǒng)計謝麗華曾接到過多少封寄自全國各地的信件,緊急救助過多少找上門的農村姐妹,,又通過辦學校和推進農村女性發(fā)展項目幫助過多少農村女性,。
“沒有什么比挽救人的生命更加重要”,謝麗華說,,這是《農家女》一直堅守的信念,。
1996年,《農家女》雜志受到一封來自河南新鄉(xiāng)的求助信,,筆名為小芳的一個姑娘在信上說,,如果等不到回信,就自殺,。因為沒有寫明具體的地址,,很難找到她,。于是謝麗華在雜志上,,撤掉了原本的《主編心語》,,連夜寫了一篇《小芳,你在哪里,?》的一封信,。
許多農村婦女甚至將《農家女》雜志當作最后一根稻草,經(jīng)常寫信來求助,,這些原因促使著謝麗華這樣做,。
謝麗華依然記得十幾年前,曾到過云南省的一個村莊調研,,村莊有一個很深的水潭,,一位農家女成員告訴她,自從嫁到這個村子以來,,就有8個人跳水自殺,。
“這是可以干預的,應該把防止自殺問題提到公共衛(wèi)生領域,,”這是謝麗華幾十年來最大的感受,,她覺得不能對農村婦女自殺問題不聞不問,這是一個公共衛(wèi)生問題,,各個國家都有,,我們應該去做,不能坐視不管,。
事實上,,早在10幾年前,“農家女”預防農村婦女自殺項目,,在一些村莊,,取得了比較好
的經(jīng)驗?!稗r家女”曾在河北的一個村莊,,做了3年的自殺干預項目,原本幾年之內有25起自殺事件,,后來就沒有發(fā)生過一起,,這是最好的證明。
然而,,這樣的項目在推廣上卻非常困難,。“其實我們可以做得更大的,,當我們把這個干預,、預防農村婦女自殺項目推廣時,,無論是在農村,還是相關部門都把這當作負面事件,,不太容易被接受,,這些阻礙擋住了推廣的道路”,謝麗華的語氣中充滿了遺憾,。
事實上,,婦聯(lián)也曾委托中華女子學院做過一次全國婦女自殺的大型調查,以此推動預防農村婦女自殺的現(xiàn)象,,但最后這個調查無果而終,,沒有出一個像樣的報告。
楊改蘭事件的發(fā)生,,更加促使謝麗華和農家女團隊用行動去突破這些障礙,。
“自殺率一直都在下降,但下降不等于不發(fā)生,?!边@也是一個警鐘,楊改蘭事件發(fā)生后,,農家女的成員也反饋了自己的村莊,,又有不少惡性自殺事件。
在謝麗華看來,,不應該把自殺行為私人化,,應該提升到公共衛(wèi)生層面去關注它、干預它,。而這種干預,,是可以預防更多人自殺。在預防農村婦女自殺方面,,心理健康知識應該往下普及,,比如在精準扶貧當中應該結合精神上的輔助,此外,,婦聯(lián)在農村的組織也要健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