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我們的獲得感】
光明日報記者 劉博超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領域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改善農村薄弱校辦學條件,、解決隨遷子女就讀,、城市優(yōu)質教育資源均衡發(fā)展等議題與民生緊密相連,成為百姓感受更好教育的窗口,。本版特擷取三個側面,,講述更好的教育帶給人民的獲得感。
給留守兒童一個溫暖的家
農村寄宿制學校是留守兒童的聚集地,,也是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2014年,教育部,、國家發(fā)改委,、財政部聯合要求全面改善貧困地區(qū)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其中,,特別要求寄宿制學校消除“大通鋪”現象,、建設食品加工加熱設施、設置淋浴設施,,實現“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椅,吃飯有食堂,,睡覺都有一張床”,。
2016年11月初,記者來到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時,,氣溫低至零下7攝氏度,,但抓喜秀龍鄉(xiāng)代乾教學點卻暖意融融。一套鍋爐將熱量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教室、宿舍和辦公室,。從土磚木房泥濘地到宿舍操場計算機,,在代乾工作了27年的教師張拉毛東智對這里的變化深有感觸。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隆福鄉(xiāng)漁洞小學學生在學校學習,。新華社發(fā)
張拉毛東智初到代乾時,,這里還沒有通電,照明全靠一個月限供兩斤的煤油,。冬天要取暖,,師生就一起去撿牛糞。最艱難的時候,,張拉毛東智一個人既要當全科教師還要做廚師和后勤,,最多時把五六個孩子帶回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