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祿 圖片來自網絡
10月25日,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公布,,這個大獎頒發(fā)給兩位老專家,。其中之一就是,我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有著“彭拍板”雅號的彭士祿,。
“您為什么敢拍板啊,?”協和醫(yī)院住院部,,科技日報記者向因為身體原因未能前往頒獎現場的老人提問。
老人雖然身體孱弱但思維清晰,,回答干脆利落:“懂行,。”
核潛艇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出現的最為先進的水下武器裝備,,它的心臟是核動力裝置,,核動力裝置的內核是原子反應堆,,因此,,反應堆是核潛艇心臟的心臟,也有人將它形象地叫做“原子鍋爐”,,包括一回路系統(tǒng)等4個部分,。
核反應堆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永茂與彭士祿相識于1956年,當年兩人作為留蘇同學,,一起學習原子能核動力專業(yè),,后又一起參與核潛艇的早期設計,。
周永茂對彭士祿的一次拍板至今印象深刻,。
在進行核反應堆一回路壓力設計時,最初方案中,,設計人員將一個主要參數提議為200個大氣壓,,該參數參考了當時蘇聯列寧號核動力船舶的設計資料,。
“要得到一個比較合適的數據,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疊加法,,將各種不確定因素疊加放大后確保安全,,缺點是得到的數據會非常大;一種是統(tǒng)計法,,綜合平衡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但這種方法對決策者的技術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睂τ?00個大氣壓的數值,周永茂也很理解設計人員的苦衷,,因為核潛艇是高密級工程,,當時又處于特殊年代,大家做事都小心翼翼,。
但如果選擇200個大氣壓,,意味著冷卻水溫度壓力高,而當時我國別說核裝置,,就是蒸汽輪機也只有90個大氣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