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守歲時間比較長,,過去,,人們邊守歲邊吃年夜飯,,一起度過美好夜晚,。自上世紀(jì)80年代起,,守歲有了新的內(nèi)容:全國人民一起看春晚,。持續(xù)4個多小時的春晚節(jié)目豐富多樣,,人們在歡聲笑語里迎接新年鐘聲的敲響,。
值得一提的是,蘇州人在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dāng)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biāo)志著新春的來臨,。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鐘"。
————————————————
除夕夜要給晚輩壓歲錢 盼孩子健康成長,、平安喜樂
對于小孩子來說,,春節(jié)期間最開心的就是來自長輩們的壓歲錢。歲錢,,又稱“押歲錢”,、“守歲錢”,是年俗的節(jié)物之一,。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zhèn)惡驅(qū)邪,,人們認(rèn)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jǐn)_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由于“祟”與“歲”發(fā)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用壓歲錢壓勝驅(qū)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愿他們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
從初一到初六 拜年、回娘家,、“趕五窮”
除夕夜過后,,人們迎來了新的一年。過去,,從正月初一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會有豐富多樣的節(jié)日習(xí)俗,。時代變遷加上各地差異,,現(xiàn)在,不少習(xí)俗逐漸淡去,,留下來的更值得我們?nèi)フ湎Ш蛡鞒小?/p>
在正月初一,,一般人們晨起后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在不少地區(qū),,初一早上還要給孩子們穿上新衣,,待大家打扮整齊后,便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zhǔn)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不少地方在正月初一這天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dāng)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或初三,,對于不少家庭來說,,是出嫁姑娘攜丈夫回娘家的日子,俗稱“迎婿日”。這天也會走親訪友,,互拜新春,,俗稱“吃年酒”。在上海地區(qū),,客人攜家?guī)Э谒投Y上門,,禮品一般為各地特產(chǎn),主人則邀請客人喝“元寶茶”(即在茶中加兩個青橄欖一起沖泡),。此茶初嘗略苦,,而回味甘美,意為苦盡甘來,、吉利進(jìn)財,。
初三初四,因為各地風(fēng)俗不同,,過法也各有差異,。到了初五,人們要“趕五窮”,,俗稱破五,,包括“智窮、學(xué)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早上起床后,,放鞭炮,打掃衛(wèi)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寓意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趕出去,。這一天傳說是財神的生日,,于是也是迎財神的吉日,。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xí)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
餃子還是要吃的 但年三十的餃子很不同
現(xiàn)在大小節(jié)令里,人們都習(xí)慣去吃餃子,。雖然春節(jié)吃餃子也不算新鮮事,,但年三十的餃子很不同。在包餃子時,,除了各種美味餡料外,,人們常常將糖豆、花生,、棗,、栗子、硬幣等包進(jìn)餡里,,吃到者則寓意來年交好運(yùn),。有些地區(qū)在吃餃子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此外,南方不少地區(qū)除夕夜不吃餃子,,而是選擇吃年糕或湯圓,。雖然食材不同,但對新年的美好期許卻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