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wǎng)北京2月14日電(王瑩)再過一天,,我們就會迎來盼望已久的年三十。炮竹聲聲,,全家人團團圓圓其樂融融,。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你的春節(jié)怎么過,?除了每逢過節(jié)吃餃子外,,我們怎樣把年過出味道、過出回憶呢,?
巧手剪窗花 讓年的氛圍在家里自然流動
節(jié)前很多家庭都在忙活著備年貨、買年禮,,年貨里少不了一些裝點室內(nèi)的喜慶物件,,像福字、窗花,、生肖吉祥掛件等,。其實在過去,窗花不用買,,不少家庭都是自己剪,,自己貼。在方寸紅紙上,,剪出一幅幅喜氣洋洋的圖像,。
“窗花”俗稱剪紙,。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jié)期間都貼窗花。現(xiàn)在南方一般只在結婚時才貼,,而北方春節(jié)貼窗花的習俗在不少地方依舊盛行,。過年為什么要貼窗花呢?這與立春節(jié)氣有密切關系,。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在詩中寫道:“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綠為人起晉風”。詩中的“荊俗”,、“晉風”就點明了這種淵源,。宋、元以后,,剪貼窗花迎春的時間便由立春改到了春節(jié),,人們用剪紙表達自己的歡樂心情。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在提倡DIY的今天,,如果閑暇,不妨買些紅紙,,自己嘗試剪剪小窗花,,用巧手給家里裝扮出年的氛圍。
————————————————
寫春聯(lián)貼門神 讓全家出入平安,、喜氣洋洋
跟窗花一樣,,在很多家庭的年貨清單中,也少不了一幅春聯(lián),,有些講究的家庭,,還會購置門神。門神自制難度略大,,但春聯(lián)還是可以自己嘗試著寫一寫,,既鍛煉了書法,也提升了文學水平,。
與窗花一樣,,春聯(lián)也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據(jù)《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lián)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宋代時,人們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lián),,一則不失桃木鎮(zhèn)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后來,,人們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lián),,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除了春聯(lián)外,,不少地方也保留著貼門神的習俗。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由于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自此,,以這兩位名將作為門神的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
年三十晚上要守歲 炮竹聲聲里,,咱辭舊迎新
守歲是中國民間除夕夜的重要習俗,,又稱照虛耗、熬年,、熬夜,,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nóng)歷新年的到來,。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
由于守歲時間比較長,過去,,人們邊守歲邊吃年夜飯,,一起度過美好夜晚。自上世紀80年代起,,守歲有了新的內(nèi)容:全國人民一起看春晚,。持續(xù)4個多小時的春晚節(jié)目豐富多樣,,人們在歡聲笑語里迎接新年鐘聲的敲響。
值得一提的是,,蘇州人在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志著新春的來臨。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鐘",。
————————————————
除夕夜要給晚輩壓歲錢 盼孩子健康成長,、平安喜樂
對于小孩子來說,春節(jié)期間最開心的就是來自長輩們的壓歲錢,。歲錢,,又稱“押歲錢”、“守歲錢”,,是年俗的節(jié)物之一,。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zhèn)惡驅邪,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由于“祟”與“歲”發(fā)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用壓歲錢壓勝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愿他們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
從初一到初六 拜年、回娘家,、“趕五窮”
除夕夜過后,,人們迎來了新的一年。過去,,從正月初一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會有豐富多樣的節(jié)日習俗,。時代變遷加上各地差異,,現(xiàn)在,,不少習俗逐漸淡去,,留下來的更值得我們?nèi)フ湎Ш蛡鞒小?/p>
在正月初一,一般人們晨起后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在不少地區(qū),,初一早上還要給孩子們穿上新衣,,待大家打扮整齊后,便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不少地方在正月初一這天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或初三,,對于不少家庭來說,是出嫁姑娘攜丈夫回娘家的日子,,俗稱“迎婿日”,。這天也會走親訪友,互拜新春,,俗稱“吃年酒”,。在上海地區(qū),客人攜家?guī)Э谒投Y上門,,禮品一般為各地特產(chǎn),,主人則邀請客人喝“元寶茶”(即在茶中加兩個青橄欖一起沖泡),。此茶初嘗略苦,而回味甘美,,意為苦盡甘來,、吉利進財。
初三初四,,因為各地風俗不同,,過法也各有差異。到了初五,,人們要“趕五窮”,,俗稱破五,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早上起床后,放鞭炮,,打掃衛(wèi)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寓意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趕出去,。這一天傳說是財神的生日,于是也是迎財神的吉日,。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
餃子還是要吃的 但年三十的餃子很不同
現(xiàn)在大小節(jié)令里,,人們都習慣去吃餃子,。雖然春節(jié)吃餃子也不算新鮮事,但年三十的餃子很不同。在包餃子時,,除了各種美味餡料外,,人們常常將糖豆、花生,、棗,、栗子、硬幣等包進餡里,,吃到者則寓意來年交好運,。有些地區(qū)在吃餃子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此外,南方不少地區(qū)除夕夜不吃餃子,,而是選擇吃年糕或湯圓,。雖然食材不同,,但對新年的美好期許卻是一致的。
為什么春節(jié)尤其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吃餃子呢,?其實吃餃子取的是“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是“喜慶團圓”,、“吉祥如意”的意思,。年三十的餃子一般要在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晚上子時再吃,,因為這時正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的開始,。新年添喜氣!
————————
時代在變,,人們的觀念在變,,春節(jié)的過法也在變。如今,,很多傳統(tǒng)語境里的過年習俗漸漸被人們淡忘,,一些新的過年style如舉家外出旅行,、去冰雪世界翱翔探險等成為不少人的選擇。都說年味淡了,,除了吃餃子,,也沒什么更特別的事了。其實,,年味沒淡,,淡的是我們的選擇。馬上過年了,,跟隨這些豐富的過年習俗,,開啟一次氛圍滿滿、內(nèi)涵深深的別樣春節(ji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