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4月8日電(記者劉娟)如果生在政治清明的太平時代,,他會是一個溫情丈夫,。然而在“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的封建王朝末期,,他卻成了為天下人蹈死不顧的“鐵血丈夫”——二十四歲就被殘害,,匆匆與愛妻及腹中孩子訣別,從此長眠異鄉(xiāng),。
他,,便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
朱門灰瓦,,翠竹掩映下,,林覺民的半身塑像佇立在其故居內(nèi),目光直視遠(yuǎn)方,。塑像下方簇簇鮮花,,安靜地訴說著人們對他的哀思和懷念。
福州辛亥革命紀(jì)念館原館長李厚威說,,林覺民短暫而輝煌的一生,,正是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那句名言的生動詮釋:“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林覺民,,1887年出生于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qū)),,他的成長,恰逢民主革命思想萌芽,,自由平等在年少的他心里深深扎下了根,。在1900年的科舉考試中,林覺民霸氣地在考卷上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以表自己不妄功名,,然后瀟灑地離開考場。
1905年,,隨著林覺民日漸長大,,父親為他定了一門婚事,對方是滿腹才情的陳意映,,兩人頗為情投意合,,常常在陽臺“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
1907年,,林覺民啟程前往日本留學(xué),,兩年的新婚生活第一次迎來了分離。在日本,,林覺民很快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了同盟會,認(rèn)識了黃興等人,,受到了深刻影響,,已然把革命當(dāng)做事業(yè),愿為之獻(xiàn)身,。
1911年的一天,,林覺民突然回到家中,聯(lián)系同盟會各聯(lián)絡(luò)人,,隱秘地進(jìn)行起義計劃推演,。他們秘密制造了大量炸藥送往香港,林覺民和一眾革命黨人也從福州馬尾登船,,前往香港等待起義,。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 題:中國與世貿(mào),,同“道”相和 新華社記者李蓉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40年前,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奏響了中國與世界共同發(fā)展的新樂章
央廣網(wǎng)大連6月29日消息(記者張四清)2018中國海外學(xué)子創(chuàng)業(yè)周今天在大連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