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機修鉗工,,卻在“中國制造2025”的大潮中躍升為智能制造的旗手,;他最初學歷只是中專,,手下卻帶著一批博士,、碩士,。他將“傳統(tǒng)工匠精神”發(fā)揮到極致,最終變身為“智能制造”的典范——他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車戚墅堰所首席技能專家——高鐵工人劉云清,。
鉆研學習專業(yè)技能
1996年,中專畢業(yè)的劉云清進入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普通的機修鉗工,,跟著老師傅學習維修數(shù)控機床。
“咱們干維修,,要學的可不光是維修技術,。”師傅的這句話深深地烙進了劉云清的腦海里,。憑著對數(shù)控技術的熱愛,,劉云清不斷刻苦鉆研,很長一段時間,,他過的都是“車間,、宿舍、圖書館”三點一線的生活,。他在圖書館里閱讀了大量進口數(shù)控設備維修理論書籍,,先后完成了大專、本科的學習,。
那些年,,數(shù)控機床大都是從國外進口,出了故障也多是請外國專家來維修,,這種時候,,劉云清總是半步不離車間地觀摩學習。
每天吃完晚飯,,劉云清就到車間轉轉,,琢磨機器的構造,思考維修中的關鍵難題,;每當生產上有需要,,他就設法動腦筋解決現(xiàn)場問題。他也因此逐漸成長為全面系統(tǒng)掌握數(shù)控設備機械,、電氣,、液壓、軟件等設備故障維修的專家,。
“設備名醫(yī)”名不虛傳
如今,,劉云清行走在車間機器群組之間,就能敏銳地從轟鳴聲中感知哪一臺設備出現(xiàn)了異樣情況,,并能精準判斷出“病因”,。
讓劉云清奠定“設備名醫(yī)”稱號的是他對一臺價值380余萬元的日本進口臥式加工中心的搶修。
2010年9月份的一個深夜,睡夢中的劉云清被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叫醒,。當時,,公司正在生產一批汽車支架樣品,負責一道關鍵工序的日本OKUMA臥式加工中心突然出現(xiàn)故障,,生產臨時中斷,,而距離約定的交貨時間僅剩不到20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