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6月21日電(記者王玨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美古生物學者最近在一項合作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一種生存在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昆蟲短脈螽,翅膀末端存在一段較長的翅痣,。這一特殊的翅痣結構,相當于給昆蟲翅膀加上一對“平衡器”,。由于短脈螽是現(xiàn)在蝗蟲,、蟋蟀等的“近親”,這一成果也為研究現(xiàn)代昆蟲飛行功能如何演化提供了新依據(jù),。
漫長的演化進程中,,昆蟲發(fā)展出了很多飛行方法,其中的“飛行健將”蝗蟲,,甚至可以在數(shù)千公里范圍內遷移,。遠古物種短脈螽,,正是昆蟲直翅目家族的一員。自2.3億年前的三疊紀起,,它在地球上廣泛存在,,直到6500萬年以前的白堊紀,短脈螽幾乎與恐龍一起,,神秘地從地球上消失,。
本次研究中,南古所工程師方艷與美國科研人員合作,,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與X射線能譜儀,,對一塊短脈螽的碳質印痕化石進行研究??蒲袌F隊發(fā)現(xiàn),,短脈螽雖然翅膀外形與現(xiàn)生直翅目昆蟲相似,但在其柔軟的膜質前翅末端,,有約三分之一的邊緣角質加厚,,形成了長長的翅痣?yún)^(qū),在翅痣?yún)^(qū)里,,還有很多明顯的橫向翅脈,。但現(xiàn)在的翅痣僅在蜻蜓,、蜂等昆蟲身上存在,,且它們的翅痣多已變成了翅膀上一個小小的點,像短脈螽這樣長長的翅痣以前從沒發(fā)現(xiàn)過,。
“這種特殊的翅痣,,說明遠古短脈螽曾有一種與現(xiàn)在昆蟲不同的飛行方法。在它扇動柔軟翅膀獲得升力和前進推力的同時,,長長的翅痣就像飛機兩翼末端的平衡棒,,起到保持平衡和穩(wěn)定的作用?!狈狡G介紹,,短脈螽這種較長且?guī)в袡M向翅脈的翅痣,對研究遠古昆蟲的飛行模式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由于短脈螽是蝗蟲、蟋蟀等的“近親”,,這一成果也為研究這類現(xiàn)代昆蟲如何演化提供了新依據(jù),。
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發(fā)表在美國《古生物學雜志》上。
密密麻麻的黑水虻幼蟲在變質面包、腐爛芒果或西葫蘆上蠕動進食——這是加拿大溫哥華郊外一間倉庫里的日常景象,。不過,,這可不是一處垃圾堆,而是專門為養(yǎng)殖業(yè)提供飼料的昆蟲農(nóng)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