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化旅游熱度漸增,。數(shù)據顯示,2017年文化遺產類景區(qū)總體預訂情況呈火熱態(tài)勢,,同比2016年增長高達1.3倍。今年端午三天假期,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8910萬人次,同比增長7.9%。
然而,,在群眾的文化旅游需求高速增長的當下,景區(qū)導游隨意講解,、編造一些奇聞軼事等現(xiàn)象十分常見,,嚴重影響了旅游整體質量的提升。想必多數(shù)游客在景區(qū)都聽過不少“聞所未聞”的野史,、艷史,、宮斗、傳說,。導游這邊說得繪聲繪色,、吐沫橫飛,游客那邊聽得有滋有味,、嘖嘖稱奇,。有媒體調查發(fā)現(xiàn),景點里的講解亂象可謂不少:要么同一景點的講解各異,,難辨真假,;要么各種格調低俗的軼事大行其道;要么面對游客追問,,許多講解顛三倒四,、漏洞百出……
這講解亂象為何泛濫?不少旅行社和景區(qū)降低員工入職門檻,、培訓不到位,、放松監(jiān)管是導致講解亂象發(fā)生的一大原因。導游不能也不應成為“低入職門檻”的代名詞,。導,意味著引導,、指導,、導向,如果導游瞎導一通,,這出來看世界的游客豈不是花錢買了誤導了,?對景區(qū)來講,任由戲謔歷史,,怎能喚起游客對歷史的尊重,、認同和敬畏?怎么讓游客感到此行有意義,?景區(qū)搞成“野史集散地”,,不可不察,。
有些導游之所以胡編亂造,想必最大的動力還在于迎合某些游客的獵奇心理,,炒作“吸引力”和“賣點”,。其實,一個導游通常面對的是一個旅行團,,其信口開河的講解傳遞出的錯誤信息和價值導向,,跟電視、網絡等媒介上惡搞歷史的做法,,性質上并無二致,。試想,當游客們聽了謠言,,卻缺乏歷史知識基礎或沒再去學習歷史,,那便容易先入為主、信以為真,,尤其對于知識結構和價值觀尚在建立之初,、辨別能力不強的青少年來講,很容易造成誤導,。
景區(qū)“謝客令”是警鐘也是契機據本報6月24日報道,,可可西里,、昆侖山、三江源,、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年保玉則等地自然景觀資源珍貴而稀缺,。每年的7月到9月,,青海便成了國內最佳旅游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