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為了解決小吳家碼頭村的澆地問題,,村民集體修建了電灌站,,從河里抽水澆地。圖為6月19日拍攝的電灌站,。新華社記者邵琨攝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痹诓澈澄髂戏较虻纳綎|省無棣縣,,有一座碣石山。山不高卻陡峭,,方圓二百里孑然而立,,數(shù)十萬年前火山噴發(fā)燒結而成的火山石鋪滿山坡。
山坡下臥著一個小吳家碼頭村,,自改革開放至今,,村中財務記錄得一清二楚,40年賬目分文不亂,。
改革開放以來,,這個位于魯北的普通鄉(xiāng)村始終堅持不折不扣地落實黨在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做到問題不上交,、矛盾不出村,、賬目清晰,、干部清白、村風清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密碼”,。
小村賬里有“大政治”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日前見到小吳家碼頭村黨支部書記吳文奎時,他剛剛和村會計吳元山整理完2017年度光伏發(fā)電項目收益分配方案,。
“最后一戶貧困戶去年也脫貧了,。”吳文奎說,,在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zhàn)之際,,村里安裝了3套光伏發(fā)電設備,14個脫貧戶都有了長期穩(wěn)定的收入,。
小吳家碼頭村位于渤海革命老區(qū),,有176戶、586人,,曾有吳姓子弟與鄰村大吳家碼頭村組成“吳家連”參加解放戰(zhàn)爭,,2人犧牲在淮海戰(zhàn)役中。
現(xiàn)年72歲的吳文奎曾是一名民辦教師,,自1977年以來擔任小吳家碼頭村村支書至今,。改革開放40年來,在吳文奎帶領下,,全村順利完成土地承包到戶,、農(nóng)田水利建設、提留征收,、殯葬改革、土地流轉等一項項“說來容易其實難”的工作,。
村里有一個傳統(tǒng),,每一筆村集體開支都記在賬上。這些賬目裝滿了兩個大木柜,,有些紙張早已泛黃,,字跡開始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