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 題:臺北故宮博物院:那一派直抵人心的“中國風”
新華社記者 趙丹平 趙博 陳鍵興
在臺北駐點采訪,,故宮博物院是記者每次必然會光顧的地方?;蚴遣稍L各色展覽活動,,或是陪同親友參觀游覽,又或者根本沒有什么任務,,只為在那中式庭院里走走看看,,感受那濃郁醇厚的“中國風”,和千年中華文化瑰寶的獨特魅力,。
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上任伊始“雄心勃發(fā)”,,宣稱任內將推動“故宮臺灣化”,迅即引爆島內批駁聲浪,。臺北故宮博物院之所以被冠以“故宮”之名,,其來歷兩岸中國人無不知曉。兩岸兩個“故宮”,,藏品同出一源,,其中國文化的基因和底色無以篡改、涂抹,,也不可分割,。新院長輕率放言,怕是低估了此事的難度,。
臺北故宮博物院位于臺北市士林區(qū),,1965年落成,,在風光秀美的外雙溪依山而建,巧妙地借助了中國古代山水畫之意境,。其宮殿式建筑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那古樸、典雅,、氣派的傳統(tǒng)中式風格,,往往令來自大陸的游客產生強烈的似曾相識感。2015年在嘉義開館的“故宮南院”,,建筑設計也是從中國水墨畫濃墨,、飛白和渲染三大技法中借得靈感,其獨特的弧形墻面隨光線變化萬千,,呈現(xiàn)“龍翔云端”的中國意象,。
豐富、精彩,、珍貴的館藏,,使臺北故宮博物院聞名于世,吸引著研究者,、參觀者紛至沓來,。近70萬件文物,無一不是中華文化瑰寶,。以玉器為例,,藏品遠有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玉圭,、玉璜,,近有備受游客追捧的清代“翠玉白菜”,總數(shù)逾5萬件,。圖案形制的變化、雕刻工藝的精巧,,完整勾勒出一部刻在玉上的中華文明史,。書畫、典籍,、陶瓷,、青銅器……各門類藏品亦無不如此。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仿佛徜徉于中國歷史長廊,,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清晰脈絡與深厚底蘊直抵人心。
海外網7月18日電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16日公然叫囂“臺獨”,,還揚言要把“故宮臺灣化”。對此,,臺名嘴黃智賢今(18日)在社交媒體發(fā)文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