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9月22日電? 題:穿越時空的不懈攀登——中國科大科教報國60年記
新華社記者王正忠、楊玉華,、徐海濤,、周暢
從“兩彈一星”到同步輻射、鐵基超導,,從量子信息到暗物質(zhì)衛(wèi)星,,1958年建校以來,她始終面向國家戰(zhàn)略需求,,勇于攀登,、敢于超越。
不跟風,、不盲從,,靜心育人,潛心科研,。創(chuàng)造了本科畢業(yè)生“千生一院士,、七百碩博士”的全國高校最高比例;成為建校時間雖短,,卻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最多的高校,。
60載不懈攀登,一甲子風雨砥礪,。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愛國史、奮斗史和創(chuàng)業(yè)史,。
為國立學:攀科學技術(shù)高峰
今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發(fā)布公告,將兩顆小行星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與“李佩星”,,以紀念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大教授郭永懷及夫人李佩。此前,,已有另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中國科大星”,。
從誕生之日起,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就肩負起為國立學,,為國家“站起來”“強起來”提供尖端科技人才的重大使命,。
學校設置的13個系41個專業(yè)全部圍繞國家戰(zhàn)略需求,針對的都是國內(nèi)急需,、薄弱,、空白領域,。中科院集全院之力支持辦學,華羅庚,、錢學森,、嚴濟慈、趙九章,、趙忠堯等一批國內(nèi)頂尖大師登臺授課,。
“男的想當牛頓,女的想當居里夫人,?!边M校已58年的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郭光燦說,,科大是服務國家使命而建,,創(chuàng)辦之初的許多教師都是沖破阻力回國的愛國學者。這種復興中華的歷史使命給科大注入了紅色基因,,也讓一代代科大人傳承為國立學,、科教報國之志。
“80后”陸朝陽被海外媒體稱為“操縱光子的巫師”,。從進校那天起,,前輩們“做默默無聞人、干驚天動地事”的精神就影響著他,,無論是在校讀書,,還是出國求學,他始終心懷一種信念,,就是讓中國人站上量子科學之巔,。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祖國最緊迫的需求服務,。建校60年來,科大為尖端科研輸送大批棟梁之材,,已有73名畢業(yè)生當選兩院院士,,32人成為科技將軍,國家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有11位科大校友,。
2016年8月,,全球首顆量子衛(wèi)星“墨子號”飛向太空,在50萬米高空求解愛因斯坦的“百年之問”,,開啟全球化量子通信的大門,。
從“兩彈一星”到同步輻射加速器,從鐵基超導的世界級突破到建成全球首條千公里級量子通信干線,,從“墨子號”衛(wèi)星到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科大涌現(xiàn)出一批批世界領先的原創(chuàng)科技成果,。僅新世紀以來,,就獲得5次年度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2次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1次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8次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居全國高校之首,。
守拙崇教:科技英才之搖籃
蔚藍色的校旗迎風獵獵,梅花,、書本和火箭構(gòu)成的?;談痈行涯浚笳髦拼笄趭^刻苦,、攀登科學高峰的追求,。藍色代表的科學精神,也是科大人的本色,。
——尊重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律,,不隨波逐流,又勇于革新,。
科大在全國最早探索少年班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尊重興趣,因材施教,。在全國最早實行“100%自選專業(yè)”,,學生有3次機會根據(jù)興趣選擇專業(yè)。強調(diào)寬口徑培養(yǎng),,不分專業(yè)前兩年都要打牢數(shù)理基礎,,使學生知識面廣、科研后勁足,。
近年來,,科大還積極探索分層施教,打破人才培養(yǎng)的天花板,、兜住人才培養(yǎng)的底板,,讓拔尖學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學有所困的學生也不掉隊,。
——學術(shù)優(yōu)先,,“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
55歲的陳仙輝在科大學習工作了26年,,前期默默無聞,直到2008年,,他在國際上首次獲得臨界溫度達到43開爾文的鐵基化合物超導體,,突破了學界公認的“麥克米蘭極限”,,因此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陳仙輝說,,如果按照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考核,,他可能早被淘汰了,但科大就是有這樣尊重科研規(guī)律的氛圍,。
在科大,,追求科學民主、崇尚學術(shù)優(yōu)先是共識,。最好的條件優(yōu)先給科研和教學,;不論資排輩,給新人施展才華的空間,;學術(shù)不設禁區(qū),,寬容“異想天開”?!罢沁@種對科學原則的執(zhí)著和堅守,,讓科大擁有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和魅力?!笨拼笮S?、中科院院士王志珍評價道。
——淡泊名利,、寧靜治學,。
發(fā)型常有些凌亂、衣著隨意休閑,、總是步履匆匆,,走在校園里的潘建偉有些不起眼;身高1米9,、斜跨單肩包,,曾獲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tǒng)獎”的盧征天騎著單車宛如學生……這樣的“大牛”學者在科大比比皆是,。
“處處皆有大師,,轉(zhuǎn)身即可討論,?!笨拼蠼虅仗幪庨L周叢照說,“在科大,,不管是教授還是院士,,給學生上課‘大于天’。學生則被鼓勵提問,、質(zhì)疑,,或申請到‘大?!瘜W者的實驗室學習?!?/p>
走在科大校園,,擦肩而過的不乏樸實低調(diào)的院士、專家,,滿耳所聞的常常是夾雜著公式,、術(shù)語的討論,一到夜晚,,圖書館,、實驗室燈火通明。
20年前,,17歲的陳宇翱獲得國際中學生物理奧賽“絕對冠軍”,,成為全國高校爭搶的對象,最終他選擇了中國科大,?!斑@里連食堂門口的宣傳欄都貼滿學術(shù)海報,是一個沉下心來做科研的好地方,?!标愑畎吭谶@里如魚得水,在量子光學研究領域成就突出,,成為繼潘建偉之后,,第二位獲得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的中國科學家。
接力攀登:鑄“紅專并進”之魂
60年來,,科大出現(xiàn)了三代愛國學者的接力“歸國潮”——
第一代是建校之初,,錢學森、郭永懷,、趙忠堯,、楊承宗等一批歸國學者,把紅色基因注入文化血脈,,使學校的學術(shù)起點高,、政治方向正,為新中國做出重要貢獻,。
第二代是2000年前后,,以侯建國、潘建偉,、謝毅等為代表,,這批改革開放后入學、出國的學者,,以強烈的責任感回國投身建設,,成長為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科技競爭的領軍學者,。
第三代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陳宇翱,、陸朝陽,、熊宇杰等為代表的357名科大校友從海外學成歸國,占全國“青年千人計劃”總?cè)藬?shù)約10%,,成為新的科研尖兵,。
“科大一代代師生接力回國、矢志報國,,這是校訓‘紅專并進,、理實交融’所賦予的精神底色?!敝袊拼簏h委書記舒歌群認為,,科大60年紅專并進的辦學路,就是既講專業(yè)又講政治的社會主義人才培養(yǎng)之路,,不僅為學生傳授本領,,更讓學生懂得用本領為誰服務。
“‘?!桥实强茖W高峰的能力,,‘紅’是對國家和時代的擔當,?!敝袊拼笮iL包信和認為,,“紅”在各個時期的含義不同,,剛建校時是為“兩彈一星”做貢獻,現(xiàn)在則是為“科技強國”“中國夢”而奮斗,。
邁向創(chuàng)新強國的新征程已經(jīng)開啟,,中國科大描繪了一幅新藍圖:2020年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2030年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新一代科大人正向著心中的星辰大海,開啟新的遠征,。
中國科大收到捐贈 9月14日下午,碧桂園集團捐贈中國科大簽約儀式在東區(qū)218樓三樓會議室隆重舉行,。中國科大黨委副書記蔣一出席儀式,碧桂園集團副總裁
紅芯創(chuàng)始人假履歷 紅芯創(chuàng)始人陳本峰不是科大訊飛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曾經(jīng)只是科大訊飛實驗室的一名實習生,。
澎湃新聞在會上了解到,,2014年,,國科大共錄取332名學生,今年共290人畢業(yè),,1人結(jié)業(yè),,1人在休學,30人延期畢業(yè),,10人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