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圍繞冬棗,,徐林成和村民們沒少做文章,。在“崔莊冬棗”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后,,村民們馬不停蹄又建起了農家院、古戲樓,、博物館,,規(guī)劃采摘、觀光路線,,辦冬棗采摘節(jié),。
“光農家院這一項,今年平均每天來住宿的就有100多人,,比去年翻了一番,。棗樹可是我們的支柱產業(yè),。”徐林成興奮地說,。
嘗到冬棗甜頭的還有72歲的棗農于桂新,。“我們老兩口包了百十來棵樹,,一年能產1500多公斤冬棗,,收入3萬多塊,?!痹偌由掀饺绽飵兔φ湛椿始覘棃@,,于大爺一年的收入能有5萬多塊。
不過,,今年冬棗產量下降了差不多有8萬斤,,可不是一個小數(shù)字。減產就意味著減少收入,,可村民們?yōu)樯恫粨鷳n呢,?
徐林成不再賣關子,而是站在皇家棗園一顆600多年樹齡的棗樹旁,,道出了其中的謎底:對百年古棗樹實施保護措施,,不再人為干預強行讓棗樹多結果,。
過去,為了提高冬棗產量,,一般會對冬棗樹做開甲處理,。“如果不進行人工調節(jié),,冬棗果實大小會相差很大,。”天津農學院專家高梅秀說,,冬棗經(jīng)濟效益的關鍵就是通過開甲來坐大果,、早下樹,,但這會對古樹復壯產生影響。
“古冬棗樹可是村里的‘金疙瘩’,不能只顧眼前,,斷了子孫后來的‘財路’,。”徐林成反思道,。經(jīng)過一番爭論,,村里最終達成共識,讓古樹休養(yǎng)生息,。從今年開始,該村對3000多棵古棗樹不再進行開甲高產技術操作,,而是順其自然開花結果,。
今年冬棗采摘節(jié)上,村里還創(chuàng)新性地推出了“親親田園”項目,。來摘棗的游客可以在棗園里栽種一棵冬棗樹,,體驗耕耘與收獲的喜悅,,也是對古棗樹多一份了解與珍視,。
“我們在皇家棗園旁邊開辟了60畝地,供游客們認養(yǎng),。”負責項目實施的天津華養(yǎng)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葛慧說,,認養(yǎng)的棗樹按古法種植,,每棵樹占地在8平方米左右,因此樹下還能種植一些蔬菜,,讓林下經(jīng)濟更多彩,。
“希望通過深加工和增加冬棗文化附加值,爭取讓村民‘減產不減收’,?!毙炝殖赏h處的成片棗林,,信心十足,。
新華社南寧10月2日電 題:書寫沿江東向發(fā)展大文章——珠江—西江經(jīng)濟帶發(fā)展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 何偉 千里西江作為珠江主干流,,自古以來就是連接西南和華南的“黃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