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4月5日電 題:為生命擺渡
新華社記者 潘清
1996年,,28歲的伊華已經(jīng)完成了立業(yè),、成家,、生女,擁有了在別人看來近乎完美的人生,。但不愿按部就班的伊華決定讓一切“歸零”,。
職業(yè)生涯再次起步,,她的選擇讓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應聘到上海福壽園公墓當一名普通員工,。
這或許緣于兒時的遺憾,從小跟著外公外婆長大的伊華,,在二老相繼去世時沒能送他們最后一程,。
伊華的決定不出意料地遭到了父母和親友的強烈反對。這讓伊華意識到,,自己挑戰(zhàn)的不只是一份職業(yè),,更是一種傳統(tǒng)觀念。
“給我5年,,我要讓殯葬從業(yè)者登上大雅之堂,。”伊華用這樣一個承諾換取了家人的同意,。
從業(yè)不久,,伊華從媒體上獲知了徒步探險家余純順在羅布泊遇難的消息。敬佩惋惜之余,,她萌生了“讓英雄魂歸故里”的想法,。彼時,負債6000萬元的福壽園拿不出錢來舉辦活動,,伊華聯(lián)系了剛剛開業(yè)的購物中心舉辦“余純順攝影展”,。20天里,觀展,、捐款的人流絡繹不絕,。半年后,壯士的塑像在福壽園落成,。
這一次嘗試,,讓伊華開始重新審視殯葬這個古老行業(yè)的社會價值,思考殯葬服務發(fā)展的新模式:“將告別變?yōu)槊利?,將祭祀變?yōu)榧o念,,將處理變?yōu)檎洳亍,!?/p>
“生與死,,本是生命的一體兩面。人們可以歡呼新生,,為何不能尊重死亡?”伊華說,。
一個5年,,又一個5年……23年來,伊華踐行著自己的理想。
昔日荒僻凄涼的墓園,,變身風景秀麗的人文紀念公園,,近千位名人陸續(xù)安葬在這里,接受后人的祭奠和民眾的瞻仰,。
全國首個勞模豐碑園禮贊各行各業(yè)先進典型,,首座遺體捐獻者紀念碑致敬為醫(yī)學事業(yè)奉獻的人們,“星星港”關(guān)愛服務中心慰藉失獨的父母……在伊華和伙伴們的努力下,,昔日默默無聞的福壽園不僅成為公墓領域的范本,,更成為殯葬行業(yè)知名的文化和公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