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6月14日電 題:軍民魚水一家人
新華社記者劉羽佳,、鄔慧穎、高皓亮
“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紅軍是工農(nóng)的軍隊”……尹善祥家滿墻的紅軍標語,,在為我們講述著當年發(fā)生在這里的紅色故事,。
尹善祥家所在的江西省于都縣禾豐鎮(zhèn),在那個紅色年代,,大部分人家都曾收留過紅軍戰(zhàn)士或傷病員,。百姓照顧紅軍,紅軍心系百姓,。一次次精心照料,、傾囊相助化為一段段佳話,流傳至今,。
尹善祥說,,小時候,奶奶總會講起紅軍的故事,。
1934年,,紅軍開始了漫漫長征路。紅三軍戰(zhàn)士劉德勝在于都的一場戰(zhàn)役中,,腿部受了重傷,,無法跟上大部隊的步伐。
禾豐鎮(zhèn)堯口村的幾位村民在路上看到掉隊的劉德勝后,,把他抬回村里醫(yī)治,。他住在尹善祥的爺爺奶奶家,得到了無微不至的照顧。
短暫的相逢,,長久的情誼,。
時至今日,尹善祥和劉德勝的后人還會經(jīng)常來往,,80多年前建立起的深厚情誼,,也將長久延續(xù)下去。
紅軍在前線奮勇殺敵,,群眾在后方全力支持,。在禾豐鎮(zhèn),,軍民情深的動人故事還有很多,。
97歲老人華維均雖然年事已高,但講起紅軍來,,滔滔不絕,、眼中閃光。
華維均12歲那年,,紅三軍團一行傷病員經(jīng)過他家所在的珠塘村療傷,。村里家家戶戶都自愿收留一至三名紅軍,照料起居,,護理傷口,。
華維均回憶說,當年家里收留了兩名傷員,,一位來自瑞金,,一位是于都本地人。兩位戰(zhàn)士臨走前,,華維均的母親拿出家里的10多斤大米,,炒熟后分給兩位戰(zhàn)士?!捌渲?斤大米給了家在于都的紅軍戰(zhàn)士,,其余則給了來自瑞金的紅軍戰(zhàn)士,因為他家路途比較遠,。我母親說,,絕不能讓他們在路上挨餓?!比A維均回憶道,。
“軍民魚水一家人”。紅軍緊緊依靠人民,,真誠維護群眾利益,;群眾用質(zhì)樸的行動溫暖著紅軍。軍民一心,患難與共,,共同成就了偉大的長征勝利,。
新華社南昌6月12日電 題:井邊的紅軍 新華社記者劉羽佳,、鄔慧穎 井,一口簡陋卻汩汩出水的井,,在江西于都縣段屋鄉(xiāng)銅鑼灣村里冬去春來85年,。 村民在井邊立了一塊碑,上書:“革命井”
新華社南昌5月7日電 題:華屋處處皆“華屋”——江西瑞金“紅軍村”華屋脫貧記 新華社記者劉健 胡振華 高皓亮 心懷崇敬之情,,記者來到幾乎家家都有烈士的江西瑞金“紅軍村”葉坪鄉(xiāng)華屋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