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6月29日電 題:一盞馬燈:見證四代紅軍情
新華社記者朱超,、馬云飛,、柳王敏
車隊行進(jìn)在湘西南重巒疊嶂的秀麗山巒間。拐過無數(shù)道彎,,記者來到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湖南通道縣 “芋頭古侗寨”,。
紅軍一盞馬燈的故事在寨子里流傳至今。
記者來到73歲的侗族老人楊正益家中探訪。
“上世紀(jì)30年代,,土匪橫行,,國民黨還時不時來抓壯丁,,寨子里300多戶村民一看到有當(dāng)兵的或拿槍的來,就趕緊躲到附近山里,?!睏钫嬲f,。
1934年冬湘江戰(zhàn)役后,,中央紅軍來到通道,,召開緊急會議,,毛澤東提出西進(jìn)主張,,避開圍堵,前往國民黨兵力薄弱的貴州,,這就是著名的“通道轉(zhuǎn)兵”,。芋頭古寨就在紅軍西進(jìn)途中,。
不明情況的侗族村民又一次躲到山上,,楊正益的父親楊再能因為有武功,,留下來守寨。楊正益講,,父親發(fā)現(xiàn)紅軍進(jìn)寨后,,用米用柴,,或者改善伙食用點豬肉,,都不白拿,,會留下銀元,。他覺得紅軍是“好軍”,,像親人,。
“紅軍一名排長和氣地問父親,,能不能指給他們?nèi)ベF州的路,,還說不會虧待他,。父親心想,,對這樣的部隊,,就算不給報酬也愿意幫忙,?!睏钫嬲f,。
同寨的楊正顏回憶,自己的母親當(dāng)時十幾歲,,“看到紅軍割地里的沖菜(一種青菜)時都是留著根,,讓菜再長起來,。而國民黨軍隊經(jīng)過時,,都是粗暴地連根拔起”,。
據(jù)楊正益講,父親送紅軍到了牙屯堡后,,告訴紅軍通往貴州的道路,,準(zhǔn)備回寨。當(dāng)時正值冬季,,晚上沒有月光,路上什么都看不到,,山間荒草叢生,。“想到他一人連夜要走幾十里山路,,紅軍不放心,,就回贈父親一盞馬燈照明,。”
85年后,,這盞燈芯已經(jīng)干癟的煤油馬燈,,如今存放在被認(rèn)為是通道會議會址的恭城書院里。
楊正益12歲那年父親去世,,臨終前交代母親要把馬燈傳給他,,并要求他將來入伍當(dāng)兵,,做紅軍傳人,。楊正益17歲時在衡陽參軍,,成為一名迫擊炮手,。6年后,他退伍回到家鄉(xiāng),,當(dāng)了一名教師,。楊正益最小的兒子楊標(biāo)也當(dāng)了兵,,成了楊家第二代軍人,。
楊正益說,在縣城工作的兒子兒媳,,通常周末會帶小孫子來看望他,。“等孫子再大些,,我會把馬燈的故事也講給他聽,。”
新華社南昌6月12日電 題:井邊的紅軍 新華社記者劉羽佳、鄔慧穎 井,,一口簡陋卻汩汩出水的井,在江西于都縣段屋鄉(xiāng)銅鑼灣村里冬去春來85年,。 村民在井邊立了一塊碑,,上書:“革命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