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7月29日電? 題:瀘定橋畔的回響
新華社記者康錦謙,、楊建楠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滔滔大渡河穿瀘定城而過,,瀘定橋畔,,嘹亮的合唱聲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前響起,22座為紀念飛奪瀘定橋勇士而立的石柱挺立在一旁,。
開國上將楊成武曾回憶說,,打過這么多仗,最慘烈,、最悲壯的,,還是飛奪瀘定橋。今天,,大部分奪橋勇士的名字難以考證,。7月27日,李理來到瀘定橋畔,,不禁百感交集,。他的父親李友林是飛奪瀘定橋22名勇士之一?!案赣H去世前一年,,才告訴我他的故事?!?/p>
1935年5月28日凌晨,,為搶在敵人增援部隊前抵達瀘定橋,先頭部隊紅4團接到“提前一天奪取瀘定橋”的命令,,此時距離瀘定橋還有240里,,兩天的路必須一天走完,還要突破敵人的堵截,,形勢十分緊張,?!盀榱藫寱r間,父親說他們根本不敢吃飽肚子,,有時擊潰路上遭遇的守軍后,,有戰(zhàn)士將敵人煮到半熟的雞腿撈起,插到皮帶上就繼續(xù)趕路,。”李理說,。
一晝夜疾行240里,,29日凌晨,紅4團終于趕到離瀘定橋10里遠的上田壩,。紅軍兵分兩路,,一路沿河而上,一路向左側(cè)包抄,。黎明即將來臨的時候,,紅軍奪取控制了瀘定橋的制高點海子山,占領(lǐng)了瀘定橋西橋頭,,同時很快組織起一支22人組成的奪橋突擊隊,,聞名中外的“飛奪瀘定橋”戰(zhàn)斗一觸即發(fā)。
今天走在瀘定橋上,,盡管已在13根鐵索外又加了數(shù)根鋼纜,,并有結(jié)實木板構(gòu)起穩(wěn)固的橋面,過橋時仍感到橋身左右搖晃,,橋下就是湍急的大渡河水,,令人心驚膽寒。小心翼翼踏著小碎步走過當年紅軍戰(zhàn)斗過的鐵索橋,,更覺當年紅軍奪橋戰(zhàn)斗時的英勇豪邁,。
據(jù)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資料,紅軍進到西橋頭時,,守橋敵人已拆完橋上大部分橋板,,并在東橋頭附近構(gòu)筑了工事,同時用重機槍,、迫擊炮不斷向西橋頭密集射擊,。
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本報記者 鄺西曦攝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只見碑體形似鐵索,,“5·29”的數(shù)字定格了一個光榮的日子
院士專家考察瀘定大渡河特大橋(央廣網(wǎng)發(fā) 中鐵二院供圖) 央廣網(wǎng)4月15日四川雅安消息(記者樊承志)一本旨在提升我國進藏高速公路和鐵路橋隧抗災能力的“操作手冊”今日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