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8月19日電 題:癌情仍兇猛 防治有進步——來自腫瘤診療前線的觀察
新華社記者李松,、黎華玲
癌癥作為威脅公眾健康的“大敵”,,一直以兇險、難治的面目示人,,是不少人眼中的絕癥,。近年來,各地將癌癥診治關口前移,提高早期預防,、早診早治水平,,加上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治療手段,,整合醫(yī)學等理念不斷應用到臨床一線,,各地腫瘤防治能力在提升。
癌癥防控難度大
8月16日至19日,,2019中國腫瘤學大會在重慶舉行,。與會專家在會上分享了腫瘤學科建設、發(fā)展的前沿動態(tài),,為如何提高防治水平建言獻策,。
在專家眼中,目前癌情仍然兇猛,。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每年新發(fā)癌癥病例在390萬以上,肺癌,、胃癌,、結(jié)直腸癌等是最常見的癌癥。癌癥防治難度大,、疾病負擔重,,是嚴重危害公眾健康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
與會專家認為,,癌癥治療效果差,,既與我國人群中肺癌、肝癌等難治性腫瘤高發(fā)有關,,也與腫瘤早期診斷率低,、部分醫(yī)療機構(gòu)腫瘤診治能力建設滯后、腫瘤診療規(guī)范性差有關,。
“不少腫瘤患者在醫(yī)院就診時,,病程往往已進入中晚期,治療效果不佳,?!毕嚓P腫瘤防治專家介紹,通常中晚期腫瘤患者需要較長期的綜合治療,,花費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與之相比,,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癥經(jīng)過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效果相對較好,。
此外,公眾防癌意識不足,、基層醫(yī)療技術力量不足,、資源投入保障不足等,也制約著癌癥早診早治的實現(xiàn),。
早診早治是關鍵
當前國際通行的腫瘤預防辦法是“三級預防”,,第一道防線是病因預防,重點在搞清病因,,防患于未然,;第二道防線是早期檢查,重點是查出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癥病例,,將癌癥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第三道防線是臨床治療,重點在使用科學方法,,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生存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