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4日電? 題:毛烏素沙漠里“逃荒村”的小康夢
新華社記者儲國強,、李亞楠、姜辰蓉
一棵粗壯的老樹默默佇立在陜西省神木市納林采當村的廣場上,,它的根深深扎在這片陜北的土地里,100多年寒來暑往中,見證著納林采當的變遷,。
“這棵古樹是我曾祖親手種下的,他當年是逃荒到這里,,是這個村子的第一戶人家,。”納林采當村黨支部書記方建崗說,。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這個位于毛烏素沙漠中的偏遠之地,迎來了一撥又一撥來自不同地方的逃荒者,。
“我們村基本都是逃荒人家的后代,。村里姓氏很雜,有方,、魏,、車、龔,、郝,、李等十幾個姓。村里人聚了起來,,就和這柳樹一樣在這里扎了根,。”方建崗說,。
“納林采當”為蒙古語的音譯,,意為“狹長的濕地”。在村里老人們的回憶中,,這里曾荒無人煙,,只有沙丘相連,除了農田外只有稀稀疏疏的沙蒿和野草,?!霸婺禽吺紫认氲氖恰钕氯ァ篙厒兛紤]的就是‘咋吃飽肚子’,?!狈浇◢徴f。
安了家的逃荒者們用自己的雙手扭轉命運,。在納林采當村的村史館中,,一件件開荒、耕種用過的舊農具,,一張張已經泛黃的老照片,,記錄了他們奮斗的歷史,。
“我們家是村里落戶最晚的,來的時候只有一口鍋,、幾件行李,。”60歲的村民李旭則說,,“家里最困難的時候,,大人帶著小孩出去打工,打一天工給一次錢買飯吃,,一到下雨就干不了活,,吃不上飯?!?/p>
方建崗對40年前的日子也記憶深刻:“我上小學的時候,,那幾年的天旱水澇,玉米窩窩都吃不上,。上中學時家里給帶的干糧都是地里的野菜做成的窩窩,,每一口都難以下咽,只能用水沖下去,?!?/p>
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納林采當村的情況稍有好轉,,村民種的糧食有了盈余,,創(chuàng)辦奶牛場和個體養(yǎng)殖場,修筑第一條通村油路,,解決了村里的照明、吃水,、灌溉等問題,。經過數十年的堅持,納林采當村當年的萬畝黃沙也終于變成了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