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9月27日電 題:從苦難走向光明,赫哲人70載唱響新船歌
新華社記者孫英威,、何山,、閆睿
由僅300余人到5300余人,由居無定所到生活無憂,,新中國成立70年來,,漁獵民族赫哲族在黨和國家的關(guān)懷下,從苦難的舊日子走向光明的新生活,。記者近日走近廣大赫哲族同胞,,他們說,,民族70年的變化翻天覆地,相信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
新中國成立,,讓赫哲人迎來新生
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的赫哲人,,依山而獵,沿江而漁,,性格中自帶純樸豪放,。他們勤勞智慧,能歌善舞,,但也飽經(jīng)苦難,。
“當(dāng)年,日本侵略者把赫哲人強(qiáng)行趕到遠(yuǎn)離江岸的沼澤地,,編入部落,。生活條件差,又缺食少醫(yī),,不少人得病去世了,。”生活在黑龍江省同江市的85歲赫哲老人尤桂蘭回憶,。
“如果沒有共產(chǎn)黨,,我們這個民族怕是早就不存在了?!痹谕薪纸蚩诤照茏遴l(xiāng)民族文化村,,68歲赫哲人尤秀云經(jīng)常給游客講起民族過往。
赫哲人撒開千張網(wǎng),,船兒滿江魚滿艙……尤秀云說,,在她小時候,父輩們外出打魚,,一次就要十天半個月,。集體捕魚時,大家會選擇一位有聲望的人,,主持全程生產(chǎn)和分配,。
9月的一天,盡管凌晨3時就起來排隊,,但臨近中午,,尤雙喜才等到出船的號。生活在黑龍江省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xiāng)的他,打魚已有43個年頭,,“上世紀(jì)80年代,,國家給我們配發(fā)了機(jī)器船,赫哲人徹底告別了人力劃槳時代,?!?/p>
后來,政府又在赫哲族聚居區(qū)實行“漁農(nóng)并舉”,。1985年,,赫哲人孫玉民和八九個年輕人,駕駛著國家撥給的兩臺嶄新拖拉機(jī),,到哈魚崗開荒種地,,“從那時起,赫哲族逐漸形成以農(nóng)為主,、以漁為輔的生產(chǎn)格局,,生活日漸富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