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咋樣子?不堅持還能咋樣,?”回答佟戈雁的是這樣的聲音,。
強風勁吹沙丘,,沙包距城不足2公里。車爾臣河這道最后的生態(tài)屏障,,歷史上因為泥沙堵塞,,已有三次改道了。風沙恐怖,,家園何以保衛(wèi),?
1997年,縣委,、縣政府結(jié)合中國科學院專家的意見,,要從沙漠嘴里搶下河東這塊地,構(gòu)筑一道大型風沙防線保衛(wèi)縣城,。
且末決定,,啟動河東生態(tài)防沙治沙工程。第二年,,且末縣防風治沙工作站成立,。
時任縣林業(yè)局副局長的鐵書堂回憶,這項決策意味著且末人要闖進沙漠,,用綠色植被鎖住為所欲為的沙漠,。而在當時,這是非常大膽的舉措,。
“那時候,,我們主要考慮的還是吃飽的問題,依托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在做農(nóng)田林網(wǎng)和大型基干林的建設(shè),,從來沒想過到沙漠里去造林?!辫F書堂說,。
因為在治沙站工作的舅舅反復勸說,佟戈雁留了下來,,做起了電工,,心中卻是百般不愿,“沒有人喜歡這種荒涼的沙漠”,。
最初,,治沙站連10人都沒有,更沒有人懂得治沙,。
1998年,,治沙站挖了條溝,用車爾臣河引來的水沖平了300畝的沙包,,開出了一塊試驗地,,試著種下了胡楊,、紅柳和沙棗。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試驗田的未來將會怎樣,。
鎖沙救城
一個人面對幼苗和大漠時,,佟戈雁常常感到絕望,。就這么幾個人、幾把坎土曼(新疆特色農(nóng)具),,怎么抗擊流沙瀚海,?
要治沙,僅靠站里的幾個人遠遠不夠,。巨大的投入,,靠一個邊遠小縣的財力,也注定困難重重,。
缺人,,缺錢,但且末不缺鎖沙救城的膽魄和決心,。
住在沙漠最邊沿的老人阿吾拉·艾力木,,一生都在與沙漠對抗。最初,,他所在的阿熱勒村,,治沙就是人工挖沙,是為了保證水渠不被泥沙堵塞,。
騰格里沙漠污染物 截至11月25日18時,,現(xiàn)場已累計清挖污染物129264噸袋,,14個污染地塊中,已有11個地塊初步清挖完畢,,完成總清挖量的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