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9日電?題: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把文化“包郵”到牧家
新華社記者 勿日汗
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qū)蘇尼特草原深處的牧民們,,雖然不能享受網購的“包郵”服務,但時常能享受到“包郵”的文化服務,。帶來這一便利的,,是我國第一支烏蘭牧騎——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
60多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在草原,、戈壁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將文化送進蒙古包,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成為我國文藝戰(zhàn)線的一面旗幟,。
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60多年前,地域遼闊的內蒙古草原,,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牧民們常年聽不到廣播,,看不到電影,、演出、報紙、圖書,。為解決這個困擾,,兼?zhèn)洹把莩觥⑿麄?、輔導,、服務”多種功能的流動文藝團體——烏蘭牧騎應運而生。
9名牧區(qū)年輕人,、1輛馬車,、5把樂器、2塊幕布,、3盞煤氣燈……1957年的夏天,,靠著這些簡簡單單的“家當”,首支烏蘭牧騎在地處內蒙古中部的蘇尼特右旗成立,?!凹t色嫩芽”(“烏蘭牧騎”蒙古語含義)和“面對面到群眾中去、實打實為群眾服務”的烏蘭牧騎精神破土而出,。其口號是“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牧民”。
剛剛成立,,烏蘭牧騎就奔赴戈壁深處的牧家演出,。途經一處沙地的時候,馬車陷進沙窩子無法動彈,,馬匹也筋疲力盡,。9名隊員扛著演出道具,徒步趕往演出地點,,在沙地中跋涉了一天,。
“草原上的牧民居住分散,相鄰的兩戶牧民少則相隔幾公里,,多則相隔幾十公里,。在那個年代,烏蘭牧騎到牧區(qū)演出,,一走兩三個月是常事,,途中各種困難更是一言難盡?!碧K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第一批隊員伊蘭回憶往昔歲月時說,。
?1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qū)興安街道臨潢家園社區(qū)考察調研。興安街道烏蘭牧騎排練大廳內歡聲笑語,、琴聲悠揚,,社區(qū)群眾在烏蘭牧騎隊員指導下載歌載舞。
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記者孫少龍)記者3日從電影《周恩來與烏蘭牧騎》觀摩研討會上了解到,,本片已完成拍攝并將于今年8月上映,。 1957年,全國第一支烏蘭牧騎在內蒙古自治區(qū)蘇尼特右旗成立
1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qū)興安街道臨潢家園社區(qū)考察調研。興安街道烏蘭牧騎排練大廳內歡聲笑語,、琴聲悠揚,,社區(qū)群眾在赤峰市直屬烏蘭牧騎隊員指導下載歌載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