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月12日電(記者栗建昌、王志)首場大雪過后,,濟南市長清區(qū)200多平方公里的黃河灘區(qū),白茫茫一片。77歲的歸德街朱中村村民王現侖和老伴兒,,坐在兩個月前剛剛搬入的崇德苑新家,,期盼著從灘區(qū)搬遷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團聚時孩子們不用在老房子里受罪了”。
“像做夢一樣,,在黃河邊住了一輩子,,想不到老了能離開灘區(qū)、住上樓房,。”王現侖對記者說,,“過去黃河水漫過后,,沙多種啥都不長,起風就刮來一身土,,村子就叫迷眼村,。”
“更要命的是地基不穩(wěn),,房子裂縫尺把寬,,差不多每隔十年就得翻蓋一輪。我們家前后蓋了五次房,。最可怕是凌汛來時,,嘎嘎響,聽著瘆人?,F在樓房質量好,,干凈又利索,住著安心舒坦,!”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秉S河灘區(qū)是黃河行洪,、滯洪、沉沙的場所,,也是濟南60萬灘區(qū)群眾生存空間,。長期以來,受汛期洪水淹沒威脅等影響,,灘區(qū)群眾祖祖輩輩與出行難,、上學難、就醫(yī)難,、安居難,、娶親難為伴。
“三年攢錢、三年筑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是許多灘區(qū)群眾一生的宿命,,導致這里貧困率極高,。
記者在歸德街曹樓村看到,全村房子就建在近15米高的村臺上,。不遠處,,滔滔黃河水流過。村民曹宗河正拿著掃帚,,清掃門前積雪,。“1958年和1976年,,黃河大水沖出河道,,漫過莊稼地,淹沒村莊,,大水跟屋檐一齊,,所有家當都打了水漂?!?0多歲的曹宗河至今仍記憶猶新,。
同樣,在曹樓村村支書張波的記憶里,,他的父親總是一大早就起床挖土挑擔墊村臺,,一直忙到深夜?!案赣H一輩子就是在壘臺子,、蓋房子,先后蓋過四次房子,。每年夏天心里都不踏實,,擔心房子裂縫漏雨,更害怕夜里發(fā)大水,?!?/p>
為了圓全省60萬灘區(qū)群眾的安居夢,2017年8月,,山東省全面啟動黃河灘區(qū)遷建,,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遷建工程就在長清黃河灘區(qū),共涉及224個行政村,、15.7萬人,,采取外遷安置、筑堤保護、舊村臺改造提升,、撤離道路改造提升四種方式,。其中,外遷安置63個自然村,、4.3萬人,。
2019年10月,長清區(qū)灘區(qū)遷建外遷安置工程一期正式入住,,朱中村等18個村1535戶,、5445名灘區(qū)群眾搬入崇德苑社區(qū)?!鞍凑彰咳?3平方米的標準配置房屋,,六層帶電梯,七種戶型精準匹配,,供氣、供暖,、太陽能熱水器一應俱全,。”歸德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允松說,。
遷建不僅讓灘區(qū)群眾安居,,更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記者看到,,崇德苑社區(qū)位于歸德街道駐地的核心地塊,,配套建設小學、幼兒園,、文體中心,、社區(qū)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孩子上學,、老人看病等問題都解決了。
王允松說,,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留得住,安置社區(qū)的物業(yè),、保潔,、環(huán)衛(wèi)等用工全部面向搬遷群眾。由于緊鄰歸德街道工業(yè)園區(qū),,園區(qū)有近百家企業(yè),,搬遷群眾經過免費技能培訓即可就近就業(yè)。
如今,山東省最大的安置區(qū)長清區(qū)孝里鎮(zhèn)孝興家園社區(qū),,149棟樓也已全部封頂,,今年6月全區(qū)4.3萬名灘區(qū)外遷群眾將全部遷入。
“村子搬走了,,垃圾和污水就沒了,,灘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就好了?!睆埐ㄕf,,故土難離,為了解決村民牽掛的種地問題,,村里將全村1800畝土地統(tǒng)一流轉,,每畝租金由過去散戶流轉不到300元增加到800元,村民收入增加了,,也沒了后顧之憂,。
“黨中央把灘區(qū)人民掛心間,棟棟高樓拔地起,,電鈕一按到房間,;夜晚街燈美如畫,白天逛逛心情歡,,快樂安康度晚年……”79歲的朱中村村民杜建國給記者唱起了她自己編了這段快書,。
央視網消息: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四川儀隴堅持問題導向,,傾聽群眾心聲,,從群眾所需、所急,、所盼的民生實事入手,,著力解決群眾困難,努力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隊辦公樓的南側,,有一條穿過市區(qū)的河流,,名叫“湛河”。20年前,,年僅38歲的葛漢斌在這條河里,,為搶救落水群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