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漱是每天最糾結的事情。只有在這里才能意識到,,城市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事情是種奢侈:水龍頭里24小時的熱水,,一按即沖的馬桶,不會被風吹得咔咔作響的門……
保障安全用水是“兩不愁三保障”的硬指標,,也是大涼山移風易俗,、引導村民養(yǎng)成“五洗”(洗臉,、洗手,、洗腳、洗澡,、洗衣服)良好生活習慣的前提,。然而,寒冷加上熱水不便,,我們的“好習慣”也犯了懶,。
尼勒覺村黨支部書記沙馬石日說,過去祖祖輩輩吃水都靠人背,。因為珍貴,,絕不能浪費在洗衣這類“面子功夫”上。兩年前,,這里鋪設了管道,,建起了蓄水池,群眾用上了自來水,,一些老人激動得老淚縱橫,。但基礎設施的改善并不能一夜間改變生活習慣,房內凌亂,、不注重個人衛(wèi)生,,“視覺貧困”是許多貧困村的共同點。
對于老兵曾建平來說,,尼勒覺村是他的新戰(zhàn)場,。“我服役的部隊是經歷過長征和抗戰(zhàn)的老虎團,,現(xiàn)在來扶貧也是打仗,。從每天叫村民洗臉、洗手做起,,一件件小事做好,,面貌一定就會改變?,F(xiàn)在美中不足的是自來水水壓不夠,群眾家里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熱水出不來,。”老曾說,,今年要爭取資金,,解決這個問題。
尼勒覺村在冊有180戶739人,,去年摘了帽,。許多村民已經通過易地安置、村內集中安置等途徑告別了土坯房,,住進了新居,。
“現(xiàn)階段脫貧主要是靠了國家的好政策?!崩显o記者算了筆賬,,除去建房、修路等大筆投入,,僅去年一年,,全村光是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補貼,,10個公益性崗位的工資,,低保、殘疾人補貼等轉移性收入就超過100萬元,,但村集體經濟發(fā)展一直是瓶頸,。
去年,村里成立了養(yǎng)羊合作社,,養(yǎng)了10只羊,,年底賣掉兩只掙了3000元。這成為尼勒覺村歷史上第一筆集體經濟收入,。
新華社成都9月22日電(記者吳光于)20世紀90年代初,,在茫茫的四川大涼山深處,為了解決基礎教育薄弱,、重男輕女的問題,,誕生了許多專門為彝族女童設立的“女子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