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3月25日電(記者潘德鑫,、劉勤兵)24日,,陽光明媚。地處烏蒙山區(qū)的貴州省六枝特區(qū)牛場鄉(xiāng)大箐村碰到難得的好天氣,。
從村活動室出發(fā),,沿著3米多寬的水泥路向北行約2.5公里,有一處2畝左右的“大坑”,,有農(nóng)戶正在下面翻地,。
“這里就是‘干魚塘’?!贝逯魅侮悋楦嬖V記者,,“大坑”原是村里的魚塘,因特殊的喀斯特地貌,,魚塘蓄不住水也養(yǎng)不了魚,。干涸多年后,村民將魚塘改成耕地種玉米,,并將其所在區(qū)域取名“干魚塘”,。
“干魚塘”不遠處一塊草坪上,停了一輛農(nóng)用三輪車和幾輛電動摩托車,,還有3個裝滿水的白色大桶和近百個黑色塑料筐,。塑料筐里裝滿了土黃色的“疙瘩”,個頭比雞蛋略大,。湊近能看到,,每個“疙瘩”中間都冒出一小截粉紅色的嫩芽。
“這是魔芋種子,,要馬上送到地里,。”說話間,,村民張清林麻利地把一個裝滿魔芋種子的塑料筐甩到肩上,。
跟著張清林走了幾十米,來到一處小山坡,,依稀能聽到說笑聲,,還有鋤頭砸進土里的“嚓嚓”聲。翻過小山坡,,只見30多個村民正在地里干活,。
最前頭的兩人拉著繩子量行距,每隔40公分一行,,量好后沿繩子撒上石灰做標記,;緊跟其后的人沿著相鄰兩條白色石灰線的中心線擺種子,,每隔30公分一顆,粉紅色的嫩芽必須斜著朝上,;接著,,有人背著農(nóng)用噴霧器往種子上噴水,,水里添加了魔芋生長需要的有機肥,;最后面的人拿著鋤頭,,沿著石灰線往中間攏土,,翻起的土正好蓋住魔芋種子,,原來的石灰線也變成了直直的壟溝,。
“魔芋是村里的扶貧主產(chǎn)業(yè),前段時間因疫情防控種植進度不是很快,,這幾天天氣好,,剩下的這60多畝得抓緊種完?!瘪v村第一書記劉安湖說,。
多年以來,受交通,、地貌所限,,大箐村只能選擇玉米作為主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效益低,。2014年,,全村共395戶,有146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7年,,村里通了水泥路,也開始調(diào)整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用魔芋,、車厘子、辣椒等逐步替代玉米種植,。
“日子是越過越好,。”田間休息時,,張清林扳著指頭給記者算了算:流轉(zhuǎn)出去的土地能得差不多3000元,,自家的7畝辣椒能收6000多元,養(yǎng)了兩頭母豬也能變錢,,平日在合作社務(wù)工每天能得80元,。
村合作社負責(zé)人高川說,大箐村的魔芋種植面積已達1000畝,,種出的魔芋全部由云南,、四川的食品加工廠收購,每畝每年純收入過萬,、勞務(wù)支出超過2000元,。
在魔芋等經(jīng)濟作物帶動下,,大箐村人均年收入從2017年的2900余元增加到2019年的4500元,全村也于2019年脫貧出列,。
新華社北京3月25日電(記者俠克)記者25日從北京市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獲悉,25日0時至12時,,北京市新增2例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其中加拿大,、法國各1例;無新增報告本地確診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