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航天事業(yè)起步的早期,曾出現過許多艱難險阻逼出的“奇思妙想”:一根粗木頭加一個白鐵皮箭頭就成了火箭模型,;用自行車打氣筒作為壓力源,為液體燃料探空火箭加注推進劑,;貓的胡須也能當紅外地平儀探測器的裝配工具……如此艱難的起步,,在世界航天史上絕無僅有;也正是如此艱難的起步,,淬煉出了自力更生的中國航天精神,。
“當時我們的思想是,工作不講代價,,就是一心一意搞航天,。”作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的總設計師,,孫家棟回憶起當時的日子,,依舊歷歷在目:“當時國家為了照顧我們科研人員,給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困難,,籌集了一些黃豆和羊肉吃,,這在當時都是非常珍貴的東西,。這個情況下,誰會想到獎金呢,?待遇什么的更談不上,。到工廠里下廠的時候,當時規(guī)定夜里十點后算加班,,有夜宵,。實際上是什么呢?在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在碗里倒點醬油,,拿白開水沖一沖,里頭再多少加點蔥絲什么的,,喝這么幾口,,然后繼續(xù)加班工作?!?/p>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wèi)星、第一顆探月衛(wèi)星嫦娥一號……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第一次,,孫家棟都親自參與,。他的人生與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緊緊相依。從學飛機到造導彈再到放衛(wèi)星,,75歲高齡時又擔起首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的重擔,,孫家棟將自己關鍵的幾次人生選擇概括為一句話,這就是“國家需要,,我就去做”,。幾十年來,正是憑著這個信念,,盡管從事著充滿風險的航天事業(yè),,但他從來沒有被困難嚇倒。
今年4月,,孫家棟度過了91歲生日,。這位被稱作中國航天“大總師”的老人,親歷了中國航天夢最初的艱辛起步,,也見證了一代代航天人之間的夢想接力:
2004年1月,,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回收成功“百日”之際,42歲的張柏楠出任神舟六號飛船系統(tǒng)總設計師,,在這之前,,執(zhí)掌載人飛船總設計師“帥印”的,一直是東方紅一號研制“十八勇士”之一的戚發(fā)軔,;2008年,,38歲的孫澤州擔任嫦娥三號探測器總設計師,;2015年1月,即將卸任北斗導航系統(tǒng)總設計師的孫家棟叮囑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飛雪:“歷史的接力棒,,正式交到你們這一代年輕人手中啦,!”
【編者按】近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圓滿成功,拉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按計劃,,我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前后建成,,成為國家太空實驗室。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鐘南山院士為中國航天送上祝福:“疫情擋不住航天豪情。我衷心祝愿祖國的航天事業(yè)蓬勃發(fā)展,、蒸蒸日上,,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奪取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