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6月10日電? 題:山東汶上:“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蹚出強村富民路
新華社記者王陽
走進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苑莊鎮(zhèn)南陳村,道路兩旁的白蠟樹筆直挺立,,聯(lián)合收割機在麥田中穿梭,,確保顆粒歸倉,眼前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然而,,過去南陳村一直戴著“集體經(jīng)濟薄弱村”的帽子:村集體年收入不超3萬元,村干部在三間跑風漏雨的瓦房里辦公,,久而久之,,班子不團結,群眾不擁護,。
去年開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讓村集體經(jīng)濟獲得“第一桶金”。汶上縣鑫眾種植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成立后,,盤活120畝閑散土地,,拆除廢棄房屋,復墾土地,,種上了國槐,、白蠟、法桐等綠化樹苗,。
“原來這一片除了沒頂?shù)睦戏孔?,就是長滿野草的拋荒地。眼前這些樹苗3年后每棵樹能掙40元,?!必撠煱D详惔宓脑非f鎮(zhèn)黨委委員何西安介紹。
種樹僅僅是個開始,。在去年11月的一場主題黨日會上,,村里黨員們又討論起合作社的發(fā)展問題,南陳村黨支部向全體黨員發(fā)出了倡議:以資金入股的方式入股合作社,。三天時間,,村兩委成員,、黨員籌集入股金超過80萬元。
南陳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理事長王宗占說:“我們考慮到合作社的運營目標不光是為了強村,,更重要的還在于富民,合作社理事會成員積極動員全村群眾以土地入股和租賃相結合的方式入股合作社,,目前入股的土地超過600畝,。”
合作社采取“糧食種植+苗木套種”的方式統(tǒng)一“種地”,。目前,,小麥種植面積超過500畝,大豆的種植面積超過100畝,。同時,,在600余畝土地上套種了苗木2.4萬余棵。合作社還吸納村內(nèi)農(nóng)機手加入,,為統(tǒng)一管理和收割提供技術支撐,,并多次聘請農(nóng)技專家現(xiàn)場授課提供技術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