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村民們深入交談后,,王錦濤了解到,這幾年,,硬化路取代了泥土路,,村里環(huán)境改善,還發(fā)展了旅游,,“不少人家辦起了民宿,、農家樂,以前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更愿意回村了,。”
“村民的歡聲笑語里含著滿足、透著幸福,、露著自信,!”王錦濤說,“作為記者,,作為新時代的見證者,、親歷者和記錄者,記錄村莊的美,,就是記錄國土的豐饒,;定格農民的笑,就是定格土地深處的自信,?!?/p>
最美的風景在基層、最深的感悟在基層,,成為每一名新聞工作者的共識,。
“下樓就有菜店、藥店,、超市,,生活便利!”“衛(wèi)生服務站,、老年驛站幾分鐘就能到,,看病養(yǎng)老不愁,!”“新春走基層”活動伊始,,河北分社記者邵玉姿來到河北雄安新區(qū)容東片區(qū),了解首批安置住房的分配工作情況,。
從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中,,邵玉姿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感。她開始思考:各地新建社區(qū)可能大多如此,,如何寫出容東片區(qū)的不同,?
與宋守奇夫婦交談后,邵玉姿的思路逐漸明晰:老兩口的身份從“村民”變成了“市民”,;生活里多了“出門遛彎兒”“看雄安”等新習慣,。“越是小而微的變化,,越能折射社會的大發(fā)展,。我們既要鉆進去深挖細節(jié),也要跳出來拓寬視野,?!鄙塾褡苏f。
看時代,,捕捉脈動折射發(fā)展
“要發(fā)現(xiàn)更多反映時代風貌的選題,,更好講述新機遇和新成就”
“在這里,,自己也客串了一把‘背包客’。登高遠眺,,看到的不僅是當?shù)氐淖兓?,更是祖國富強、人民幸福的藍圖,?!贝汗?jié)期間,北京分社記者潘俊強來到了北京市門頭溝區(qū)的水峪嘴村,。一走進來,,他就被這里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游客可循著青石路上的蹄窩,登牛角嶺關城,,在山間憑吊古廟,、尋訪碉樓,在京西古道上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