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9日電(記者楊淑君)9日晚,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經典劇目《茶館》在首都劇場上演,,觀眾在現(xiàn)場再度感受老北京裕泰茶館幾十年的滄桑巨變,,在經典演繹中體味人藝的歷史記憶。
6月12日,,北京人藝將迎來70歲生日。從《龍須溝》《雷雨》,,到《茶館》《蔡文姬》,,再到《嘩變》《天下第一樓》……70年來,一部部劇目長演不衰,,串聯(lián)起一幅古今中外,、包羅萬象的畫卷。北京人藝用三百多部作品,,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家,,與舞臺下幾代觀眾共同見證時代變遷。
6月9日,,演員濮存昕(中)、馮遠征(右),、何冰(左)在臺上表演,。新華社記者彭子洋攝
1951年初,北京人藝誕生前,,時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的焦菊隱受托執(zhí)導話劇《龍須溝》,。作為北京人藝的奠基之作,《龍須溝》選取老北京南城的龍須溝附近老百姓的生活為創(chuàng)作對象,,描述了這條臭溝改造中老百姓生活發(fā)生的變化,。于是之,、葉子、鄭榕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塑造出了一大批鮮活靈動的人物形象,,感染了幾代觀眾,。
3月29日,伴隨經典劇目《雷雨》的上演,,“北京人藝建院七十周年紀念演出季”正式啟幕,。“《雷雨》是演不盡的,,也是說不完的,。”劇組的每一位演員都在反復的舞臺錘煉中,,去傳承經典,。
6月9日,,演員們在臺上表演,。新華社記者彭子洋攝
《雷雨》是劇作家曹禺的處女作和成名作,也是中國現(xiàn)代話劇的奠基作之一,。北京人藝第一版《雷雨》首演于1954年,,經過68年600余場的演出,傳承至今,,已經成為北京人藝的“看家戲”和“壓艙石”,。
一部《茶館》,半部中國話劇發(fā)展史,。1956年,,老舍創(chuàng)作三幕話劇《茶館》,以老北京裕泰茶館的衰敗為背景,,以茶館掌柜王利發(fā)為線索,,展現(xiàn)了戊戌變法后、軍閥混戰(zhàn)時期和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三個時代的社會變化,。1958年首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舞臺,,引起轟動。
6月9日,,演員何冰(左)在臺上表演。新華社記者彭子洋攝
對于北京人藝的演員來說,,《茶館》的每一次演出就像一次家庭聚會,。作為北京人藝大戲,《茶館》自首演以來,,60多年過去了,,如今依然一票難求,。20世紀80年代,《茶館》代表中國話劇走出國門,,讓中國話劇進入了歐洲的視野,。此后,《天下第一樓》《知己》《李白》《我們的荊軻》《我愛桃花》等一批富有中國特色的精品劇目交替赴海外巡演,。
除了“走出去”,,還有“引進來”。70年來,,大量優(yōu)秀外國劇作曾在北京人藝上演,。以《嘩變》等作品為代表,為國內觀眾打開了一扇溝通不同文化的窗戶,。
近十年來,,北京人藝不斷排演保留劇目,令經典常演常新,。同時,,繼續(xù)話劇民族化探索實踐,著力打造新京味作品,。繼《我們的荊軻》之后,,先后推出《司馬遷》《杜甫》等大型歷史劇,;曹禺劇場啟用后,,連續(xù)排演三部曹禺經典作品《日出》《原野》《雷雨》。
時光流轉,,這座以人民命名的劇院,于舞臺方寸間耕耘,,于歲月沉淀中收獲,。幕起幕落,經典相伴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