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7月是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個月,,小暑,、三伏、大暑這些“熱”詞在這個月份撲面而來,。新荷,、蟬鳴、西瓜,、水蜜桃,,大自然以新的物態(tài)迎接夏天,人們也開始“吹空調(diào),、食冷飲”的居家避暑生活,。得益于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我們的夏天可以過得頗為愜意,。那么,,距今千年前的古人,暑熱如炊,,又是如何度過的呢,?
山林尋幽,夏日之趣
“天氣熱,,找個涼快地兒待著,。”避暑可不是咱們現(xiàn)代人的專利,,古人尋幽的足跡可不少,,“避暑空林酌,行歌采綠薇”,,山林修篁,,綠蔭重重,恰是夏日好去處,。
自然之中,,自有幽涼處,湖邊,、山林,、洞內(nèi)納涼是較為平常的辦法。明代的錢塘名士高濂在其作《四時幽賞錄》中分享了其去飛來洞避暑的經(jīng)歷:“靈鷲山下,,巖洞玲瓏,,周回虛敞,指為西域飛來一小巖也。氣涼石冷,,入徑凜然,。洞中陡處,高空若堂,,窄處方斗若室,,俱可人行無礙頂處。三伏熏人,,燎肌燔骨,,坐此披襟散發(fā),把酒放歌,,俾川嗚谷應(yīng),,清冷灑然,,不知人世今為何月,。”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都將避暑作為夏日之趣,,賞荷,、讀書、垂釣……當(dāng)素樸的躲暑需求遇上文人墨客,,又添雅意,。
風(fēng)送荷香,親水納涼
雖說自然之境中,,幽涼處不少,,但外出避暑總免不了舟車勞頓之苦,于是,,古人在居家避暑上開動腦筋,。“五月芙蓉水殿涼”,,風(fēng)送荷香,、親水納涼就是人間樂事。一些人家引水入戶,,建造涼亭,、水殿。
在唐代,,有一種臨水而建的“涼屋”,,或采用類似水車方式推動扇輪搖轉(zhuǎn),或者利用機械將水傳到屋頂,,然后沿檐而下,,如此便可將縷縷涼氣送入屋中。還有一種涼屋,設(shè)計更為完備,,有文為證:霍仙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雕之盤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