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0月23日文章,,原題:中國網絡名人做生意能成功嗎,? 2012年網絡名人羅永浩創(chuàng)辦錘子科技公司的時候,他的看法是中國制造媲美蘋果和三星的本土智能手機的時機已經成熟,。經過4年努力以及用完風投3億元人民幣后,,這名沒有制造業(yè)經驗的前英語老師沒能將夢想變?yōu)楝F實。
中國很多風投正把資金投向錘子科技以及黃太吉快餐食品公司等初創(chuàng)企業(yè),,希望它們有朝一日能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或騰訊,。不過,,在2015年的創(chuàng)紀錄融資年后,興奮勁逐漸消失,。香港亞洲視覺公司研究主管陳靖(音)表示,,在這些風投公司中有的很不專業(yè),一些風投很容易在具有說服力的言論面前動搖,,自我推銷和講故事很容易打動他們,,即使最終結果是:錢投到了不可能實現的“故事”身上。
2012年,,羅永浩靠著他的想法和網絡名人身份做起了手機,。不過,現實讓人清醒:他的手機產品招致質量問題的投訴和爭議,。浙江大學管理學副教授馬克·格雷芬認為,,“故事很宏大,價格也不低,,但質量差很多”,。
和羅永浩一樣,黃太吉快餐公司創(chuàng)始人赫暢口才好,,知道如何講出好故事,。不過,由于競爭激烈和成本上升,,黃太吉最近關閉了10家店,。格雷芬說,羅永浩和赫暢這樣的企業(yè)家是“傳媒達人,,知道如何用互聯(lián)網營銷,,贏得粉絲以及說服人。然而,,他們并不總是對自己的產品有把握,,他們似乎在人力資源管理以及知識更新上缺乏經驗。問題是,,最終還是產品為王”,。
北京電信行業(yè)分析師馬博(音)表示,初創(chuàng)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把自己弄得像明星,,這無助于建立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但如果是傳統(tǒng)科技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情況就不一樣,。(作者左茂紅,,傳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