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質(zhì)疑性文章使信威集團陷入風波,。上市公司方面聲稱文章內(nèi)容屬于“胡編亂造,,主觀臆斷”,上交所也發(fā)出問詢函,,要求上市公司就文章所涉及的多個方面內(nèi)容進行說明,。該股停牌前跌停,后續(xù)如何發(fā)展受到市場關注,。
還應予以關注的是,,與信威集團相關的券商研報。去年9月,,東吳證券一名研究員發(fā)布了題為《信威集團公司點評:大國崛起的側(cè)面(二),,人中龍鳳》的研報。報告稱,,買信威集團就是買中國實現(xiàn)大國崛起的信念;給予該股“買入”評級,,并稱其董事長王靖為人中龍鳳,。報告發(fā)布當天,信威集團股價報收于18.39元,,到了2016年12月23日,,該股收盤于14.60元。短短三個月,,信威集團股價跌幅超過20%,。如果復牌后信威集團股價再次出現(xiàn)下跌,則跌幅會進一步擴大,。
這一研究報告的結(jié)論如何得出,,出于何種目的,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報告發(fā)布后,信威集團股價表現(xiàn)差強人意卻是不爭的事實,。給予其“買入”評級,,至少目前看來是被股價“打臉”了。
券商強力推薦,,但相關上市公司股價就是不給力,,這在A股市場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2016年滬深兩市股價遭“腰斬”的個股高達40只,其中不乏某些券商重點推薦或頻繁推薦的個股,。比如天璣科技,,早在去年3月就有券商推出研究報告鼓吹,此后更多券商加入這一行列,。多家券商曾預計天璣科技股價半年內(nèi)將達到30元,,如今半年過去了,其股價破位下跌后徘徊在18元,。
再如美亞柏科,,去年1月就有券商如打雞血般開始推薦該股,給出的目標價高達47.4元,,與當時的股價相比漲幅達四成,,但47.4元的價格始終沒有出現(xiàn),前不久該股股價創(chuàng)出20.22元的去年年內(nèi)新低,,相較年初股價跌幅超過50%,。而且,為美亞柏科鼓吹的券商有多家,,當初的言之鑿鑿,,等來的卻是市場一記響亮的耳光。
事實上,,券商研報不靠譜早已成為市場常態(tài),,這不僅表現(xiàn)在券商對于相關個股的推薦上,同樣表現(xiàn)在券商季度,、半年度以及年終策略報告上,。雖然各家券商為了提升市場影響力,為了博眼球頻頻推出所謂的策略報告,,舉行投資策略研討會等,,但真正能夠看準市場的券商是鳳毛麟角。更多的券商報告,,無論是個股還是大勢,,都脫逃不了忽悠的命運。
券商被股價“打臉”,,凸顯其研究能力,、定價能力上的短板,而這在券商行業(yè)中屬于普遍現(xiàn)象,。如果投資者信奉券商的話,,那么被“打臉”的不僅只有券商自己,還有被忽悠的投資者,。當然,,依照目前國內(nèi)券商的研究能力與定價能力,,要真正走出國門,走向全球資本市場還稍顯稚嫩,,離真正掌握話語權更遙遠,。因此,國內(nèi)券商在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提升研究能力等方面還須下大功夫,。
(責編:孫博洋、夏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