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圍城”這道難題,垃圾分類、回收利用被公認為是最好的途徑,。
然而,,說說容易做起來難,。2000年,,全國就確定了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十幾年過去了,,一些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還是停留在起點,,如何讓垃圾分類真正落到實處,依然面臨許多難題,。
如今走在大街上,,盡管標有“可回收”“不可回收”標志的垃圾桶隨處可見,公眾對垃圾分類的意義有了普遍認識,,但記者在采訪中感到,,對“分什么”“怎么分”“分類之后怎么處理”還是沒有達成共識。另一方面,,居民的意識習慣不強,,垃圾分類主要依靠社區(qū)指導員的二次分揀,讓垃圾分類制度陷入形同虛設的困境,。
在浙江農(nóng)村,,上至九旬老人,下至剛?cè)雽W的孩童,,都會把自家的垃圾分類倒入垃圾桶,。而在國內(nèi)許多大城市,垃圾分類的硬件設施已經(jīng)較為齊備,,垃圾分類制度卻依然浮于表面,。有時候,一個智能垃圾箱,,不如一張寫清楚垃圾類別的便民貼,、一套詳盡的垃圾分類標準、一個清晰注明垃圾類別的包裝,、一堂學習垃圾分類的“開學第一課”。
除了居民個體的內(nèi)在因素,,垃圾分類制度本身也存在問題,。一些地方將分好類的垃圾合并裝車,“一鍋化”的處理方式直接影響了居民的分類熱情,,形成惡性循環(huán),。而如果采取“分車裝運”,則之前一輛垃圾車可以解決的問題,,就需要三四輛車或一輛車跑三四趟來實現(xiàn),。此時,若終端處理依然采用混同填埋的方式,那前面增加的三輛車的成本也相當于白白浪費,。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垃圾的資源化水平是影響分類是否可持續(xù)的重要因素。在我國,,有價值的廢品主要通過拾荒者途徑進行回收利用,。而舊衣服、廢玻璃等,,涉及回收,、運輸、清洗,、消毒,,其回收成本甚至比新的還高。破解垃圾分類停滯不前,,需要引入社會資本,,形成一個良性的經(jīng)濟循環(huán)體系。
關鍵是如何提升后續(xù)處置,。浙江采用分類收集車,,并以推廣終端設備與技術(shù)為抓手,促進前端分類就近就地資源化,,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實現(xiàn)了可持續(xù)發(fā)展。前端分類,、中端回收,、終端處置,形成了一條完整閉合可循環(huán)的全產(chǎn)業(yè)鏈,,這正是浙江成功實施垃圾分類的可貴之處,。